一些不太规范的读物常将美洲乳齿象称为“乳齿象”,然而严格来讲,“乳齿象”是3000多万年来形态各异的嵌齿象、铲齿象、轭齿象等嵌齿象科,中国乳齿象、美洲乳齿象、互棱齿象等乳齿象科的统称,而不应该单独用来称呼其中具体一类。
美洲乳齿象
形态特征美洲乳齿象与人身材比例
美洲乳齿象身材高大,身长5~6米,身高2.5~3米,上颌有一对很长且弯曲的象牙,但仍不及猛犸那样发达。头部硕大但非常低平。背部也不像猛犸那样高耸。身材更矮胖,骨骼更粗壮。他们是更新世冰河时期北美洲最常见的象类之一,是继哥伦比亚猛犸象,帝王猛犸象之后的北美洲第三大动物。人们不仅找到了很多保存完整的美洲乳齿象化石,还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粪便和消化道,甚至还发现了一些带毛的骨架,通过这些人们才认识到美洲乳齿象和猛犸一样身披着毛发。研究发现美洲乳齿象的毛皮缺乏猛犸那样的底层短绒毛,所以御寒功能不及猛犸。
生活习性美洲乳齿象的分布范围辽阔,其化石分布从阿拉斯加至新英格兰,从科罗拉多州至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都有发现。但在北美洲东部的云杉林和温暖的低地最为常见。
虽然外表接近猛犸,但美洲乳齿象的牙齿更适合咀嚼树叶和灌木,而不能适应草类植物,只能三五成群在在北美洲的森林之间游荡。最晚期的美洲乳齿象牙齿化石严重磨损,这显示它们曾由于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而被迫食用草等非正常的食物。有证据显示,它们会为了寻找充足的水源而每年冬季和夏季往返于南北。不过和多数动物相反,它们夏天向南,冬季向北,因为冬季的北美洲南部更加干旱。
美洲乳齿象两侧的象牙生长并不对称,这说明它们和现代大象一样偏好使用一侧的象牙。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它们的象牙底面每间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些由牙本质损坏造成的凹坑。可能是因为雄性争斗时,致使象牙下侧基部新长出的部分受压损坏。这些损坏凹坑周期性出现,说明美洲乳齿象可能在每年固定的繁殖季节争斗,可能是在春天或初夏。
美洲乳齿象
演化过程人们认为,美洲乳齿象的祖先可能是在大约2000万到1700万年前的冰河期通过白令陆桥来到北美的,并在这里演化出了美洲乳齿象,这是一个很好的平行演化的例子。 尽管美洲乳齿象的牙齿和其他多数乳齿象一样是低冠的丘形齿,远不如后期的真象类的牙齿坚硬耐磨,但它们却在北美洲坚持了很长时间。它们之所以能在北美洲幸存下来,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进入北美洲的真象类缺乏在森林生活的种类,从而避免了竞争。
最终灭绝就在更新世即将结束时,曾经长期繁荣的美洲乳齿象却突然灭绝了。一般公认的灭绝时间是在8000年前左右。不过在密歇根州和犹他州都发现了残存到公元前4000-5000年的美洲乳齿象的化石。 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导致其灭绝的原因可能是一场肆虐的结核病。研究人员分析了收藏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的48具美洲乳齿象化石,发现近半数化石都有病毒感染后的痕迹。这说明,晚更新世人类的捕杀以及他们带来的结核病很可能严重削弱了美洲乳齿象种群,再加上环境变化等因素,最终导致了这些林地巨兽的消亡。
更多信息可参看词条第四纪灭绝事件。
最新研究加拿大科学家团队对现已灭绝的美洲乳齿象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为了应对更新世(250万—1.17万年前)的间冰期暖期,这一物种曾不断向北美洲遥远的北纬迁徙。该研究结果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现今物种对气候变化的潜在生态响应。
美洲乳齿象,曾居住在北美洲多树而潮湿的地带,从中美洲亚热带到阿拉斯加洲和育空的北极纬度地区都发现过它们的残骸。在过去80万年里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让北美洲约50%的宜居土地上的冰盖发生了周期性扩张。不过,乳齿象对这些变动的响应一直有待了解。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科学家埃米尔·卡平思金及其同事,此次研究了北美洲各机构保存的美洲乳齿象化石骨骼和牙齿样本,并对33个样本进行了完整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团队的分析中还包括另外2个已发表的基因组)。研究人员鉴定出了5个不同的乳齿象种群(或称分支),其中2个种群源自白令陆桥(历史上连接俄罗斯与美洲的地区)的东部。他们在白令陆桥东部种群的样本中未检测到年代上的重叠,说明这两个分支可能是分别扩张到该区域的。这与间冰期正好发生重叠,那时的温暖气候开始支持森林和湿地的出现。
美洲乳齿象曾不断向北美洲遥远的北纬迁徙以应对更新世的间冰期暖
研究团队还发现,大陆冰盖北部分支比南部分支的遗传多样性要低。他们认为,如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发生的类似种群向北扩张,可能也只包含了同一物种的部分亚种。如果遗传多样性更高的南部种群最终消失,北方种群可能会因此变得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