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
上片开篇的“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三句突兀而入,一气贯下,通过对战地景物拟人化的描写,极有声势地渲染了白云山战斗前的紧张的气氛,热情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杀敌的声威。在这里,词人就以简洁的笔调,形象地描绘出白云山战斗的雄壮场面和根据地军民齐心杀敌的壮烈情景。其中,“云欲立”三字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衬托了根据地军民对敌人无比仇恨的情绪。“呼声急”三字则写出了山下敌人狂喊乱叫、鼓噪而进的情景。“枯木朽株齐努力”,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似乎自然界的草木也都愤怒而起,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这里,词人用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写出了红军是得道多助的,反“围剿”战争是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战。接着,“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两句从正面高度概括地写出了当时战斗的情景和军民杀敌的气势,其中的“逼”和“飞将军”写出了红军下山时似箭离弦,迅猛异常的气势,表现了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
下片“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斗的战局发展和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写出了红军疾风迅雷,所向披靡,干净、彻底消灭敌人的英雄气概,“赣水苍茫闽山碧”则写出了这次进军的起止点。随着红军的胜利进军,赣江已远远地抛在后面,迷茫一片看不很清楚,所以说是“赣水苍茫”。而闽山却已呈现眼前,这里丛山峻岭,到处是一片苍翠青绿,所以说是“闽山碧”。从“赣水苍茫”到“闽山碧”,不仅说明红军进军的迅速,而且展现了解放了的七百里大地的壮丽风光,抒发了红军在节节胜利之中觉得赣水也格外茫远,武夷山也特别青翠的喜悦心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最后,词人把笔锋一转,在歌颂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赞扬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英雄气概之后,以极其辛辣的笔触,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可悲下场,勾画出蒋介石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遭到惨败后的丑态,表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鄙视。一个“泣”字,写出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伤心落泪,反衬了红军的伟大胜利。
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4]
创作背景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此词创作于1931年夏。1931年4月,蒋介石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作者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此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词人便创作了这一人民战争思想胜利的颂歌。[5]
作品评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黄修荣:①这首光辉的革命诗篇虽然才62个字,却以气吞山河之势,酣畅淋漓地描述了第二次反“围剿”中“呼声急”、“枪林逼”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记叙了工农红军“齐努力”、“重霄入”的英雄气概,展现了英雄军队、革命人民“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革命气势。(横扫千军如卷席:喜读毛泽东在建宁所作革命史诗《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②这首词音韵铿锵,声势浩大,如同战鼓擂响,号角劲吹。(横扫千军如卷席:喜读毛泽东在建宁所作革命史诗《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魏子任: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的雄伟气势。(《突围:1927~1934》)[1][2]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参考资料[1]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3] 李晓琳,唐明刚 主编 . 毛泽东诗词鉴赏 学生读本 . 长春 :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01 . 81-82 .[4]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 . 毛主席诗词讲解 .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7-08 . 70-74 .[5] 张素华,张鸣 主编 . 领袖毛泽东 第八卷 诗词鉴赏 .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 8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