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兔科

时间:2023-06-06 04:07:24编辑:奇事君
形态特征外形

体形中等,体长135—210mm,四肢短小,后肢略长于前肢,后足长22—31mm。前足5趾,后足4趾,足面被毛,爪尖锐,明显可见。无外露于毛被外的尾。乳头3对,胸位1对,腹位2对。毛长而蓬松。吻钝。耳圆形,有白色边椽,长15—26mm。后足腹面具污白色密毛,其毛基为黑色。

毛色

夏毛:耳背黑褐色,上体棕黄色、赤褐色或黄褐色,颏乌灰色,颊部、胸部和腹部浅棕黄色或淡黄褐色,足背白色。

冬毛:色较淡而多灰色,耳缘白色,耳壳上部具黑色毛束,体背灰褐色、银灰色或灰色,略染浅黄色调。下体白色,毛尖略染浅土黄色,足背黄白色,踱部有灰白色密毛。

头骨

头骨

头骨之额骨隆起较高,其前方无卵圆孔。门齿孔与颌孔完全分离,犁骨未完全暴露于外。眶间区较平坦,无明显的骨脊,但顶骨中缝后半部的骨脊甚高。听泡甚发达,构成脑颅的侧蟹。眶间较宽,其宽超过4.7mm,大于鼻骨中部之宽,亦大于颅全长的1/10,眼眶较小,其最大径明显小于上齿隙长,是为该种的重要形态特征。牙齿

上门齿两对,第一对强大而弯曲,其前方内侧有明显的深沟,第二对门齿紧靠前齿后方,较小。齿隙较宽,其长度大于上齿列长或最后臼齿齿槽间的宽度。第一上前臼齿小,呈扁柱状,第二上前臼齿较大,其内侧有两个齿梭。臼齿基本一样,各齿内外侧皆有两个齿棱。下门齿平直,斜向前伸出。第一下前臼齿形状不规侧,断面略呈三角形,第二下前臼齿结构与臼齿基本相同,最后一个下臼齿较小,仅具单个齿暗。下颊齿列咀嚼面内高外低,形成一斜切面。

栖息环境

高山鼠免为山地营群居生活动物。栖息于林中岩地或碎石坡地中,在林缘、灌丛和近水开阔地域的碎石地中也常见。高山鼠免的洞穴大多利用天然石洞、石隙、树洞借势筑成,洞口较多,跑道明显;主洞内巢室简单,由干草铺垫而成;侧洞较多,去向复杂。海拔下限为400m,海拔上限为2,500m。

高山鼠兔一般群居于山中岩地,以石隙为洞穴。洞口形状不一,藏在乱石间。冬季不冬眠,在积雪时常将洞口通于雪面上,雪上洞口直径约5—8cm。

生活习性

高山鼠兔白昼活动。10—15时活动最为频繁。活动时有鸣叫习惯;并以此相互传递信息,躲避天敌。高山鼠兔不冬眠,常在洞外石上晒太阳;当天气不好时在洞中栖息或在雪下洞道中活动。

高山鼠免为草食性动物,主要在洞穴附近采食,喜食莎草科植物的茎、叶以及一些植物的浆果和苔藓等。亦啃食幼苗及幼树。

高山鼠兔也有贮草习惯。贮草一般从7月开始,集草是的活动半径大于平时觅食时的活动半径;集草一般贮于洞中及附近倒木或石缝里。

分布范围

高山鼠兔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之外分布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

生长繁殖

高山鼠兔春季4月开始繁殖,一年产仔2窝,每窝产仔4—6只。天敌赤狐、山鼬、黄鼬、雪鸦、角鹗等。

亚种分化

高山鼠兔宁夏亚种(拉丁学名:Ochotona alpina argendat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宁夏、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宁夏。

高山鼠兔小兴安岭亚种(拉丁学名:Ochotona alpina cinereofusc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黑龙江上游。

高山鼠兔长白山亚种(拉丁学名:Ochotona alpina corean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吉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朝鲜北部。

高山鼠兔大兴安岭亚种(拉丁学名:Ochotona alpina mantchuric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东北地区。

高山鼠兔阿尔泰亚种(拉丁学名:Ochotona alpina nitid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N,88°E,Sibe。

种群现状

19世纪70年代,高山鼠兔在西部蒙古山脉的数量急剧减少。至19世纪80年代,高山鼠兔的种群数量恢复到较高水平。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

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经济价值

高山鼠兔的毛皮板薄,质量不好,生产上的价值不大。

生活在林区的高山鼠兔,可以做黄鼬等毛皮兽的天然食料。

从高山鼠兔的洞口或洞内收集粪粒,筛净泥沙,去除杂质,晒干备用,称草灵脂。

上一篇:山海经地名

下一篇:青海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