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健

时间:2023-06-06 03:37:25编辑:奇事君
人物生平

李宝健195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后被选派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圣·彼得堡大学)从事细胞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过程DNA复制的研究,获苏联遗传学副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大学国际著名的Boyce Thompson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创办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生物工程研究机构-----中山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并任首届主任,中国高科技计划863生物技术第一、二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华人生物医药协会顾问,美国先进科学协会会员等。

人物经历

李宝健教授在治学和教学上非常认真,严己严人。一方面,他热爱科学,勇于献身,不惜冒生命危险从事科学研究。除了吃饭和休息等基本生活要素以外,他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即使在家里,他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科研工作上。他的学生们每次到他家里拜访时,都发现他在阅读专业书籍。他的一位博士生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这位学生从香港赶回来向他汇报实验进展。回到学校时,已经是晚上11点,可李宝健教授还在实验室工作,听完他的汇报,才回到家里。另一方面,李宝健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李宝健早年在前苏联留学时,其导师要求学生做好每天工作18个小时的准备。参加工作后,他不仅自己将这一勤勉的习惯坚持了下来,而且也要求他的学生在做学问上要舍得花时间,并把这一点当作基本要求。[2]

主要成就

由他做本课题第一任负责人的“黑色食品资源与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利用”,已创直接经济效益50亿元,并带动了全国显著提高营养价值的黑色食品的发展;应用他的大规模液体深层工业发酵生产灵芝的发明专利,在上海、江苏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灵芝现代化生产基地等。

他研究成功“大豆体胚发生和再生成苗技术”。西方学者(美、德、加)组成攻关组,经过过10多年研究,均无法突破“大豆体细胞全能性培养”的难题。并一度认为“大豆体细胞不具全能性”,经李宝健研究在全世界最早成功地建立了“大豆体细胞的全能性的整套培养技术体系”(见Peant Cell Report,1985,4,344-347),为大豆生物技术打下了最重要的科技基础。

他做为课题组长,应用国际上最先进的SIRNA技术研制治疗和预防SARS的课题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国内外高度评价,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31.22)。

在长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在《Nature Medicine》、《PNAS》、《Plant cell Report》、《中国科学》等刊物共发表论文272篇,被SCI收录近50篇,至2010年3月被引用301次,被国内外网站及报刊登载或发布近1500次,出版专著3部,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共18项,申请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5项(含美国及国际专利各1项)。

除了科研工作有许多创新性的成果外,李宝健教授还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四次主办全国性的高级人材研讨班,为培养我国遗传学和生物技术高级人材做出重要贡献。

为此,他也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美国著名的“Science”杂志(1995,270,1147-9)对他的评价是“在过去10年内,像李教授等回国科学家已成功地将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的生物技术将有一段漫长道路要走,但她的生物技术的先躯者(pioneers)如李宝健等已帮助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今李宝健教授虽然年纪大了,但仍在尽力而为,2004年他71岁时退休后仍发表论文23篇,获发明专利6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3项。

出版著作

早期李宝健教授从事植物遗传与细胞学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生物技术突飞猛进之初,他便一直从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药方面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以下这些成果经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单位严格审查,均正式认为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领先成果;“应用电激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研究”(请见美国“Science News,vol128”头版的专题报导)“大豆体胚发生和成苗技术”,“单子叶植物最适合的外源基因细胞受体系统研究”,“含外源基因人工种子研制”,“应用农杆菌介导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细胞”,“应用多基因技术培育高抗多种病虫害的新的水稻品系的研究”,“应用生物技术选育黑色食品作物新品种及其产业化研究”,“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突变体的研究”,“应用自行设计的siRNA药物对感染SARS的恒河猴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究”(见“Nature.Medicine.”2005,9)等,这十多项成果均是当时国内外十分关注、且具有重大意义的难题。

上一篇:邵阳县二中

下一篇:施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