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椴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5米,树皮灰白色;嫩枝密被灰褐色茸毛,老枝暗褐色,秃净。叶薄革质,卵圆形,长6-12厘米,宽4-9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微心形或截形,上面无毛或近无毛,下面密被贴紧灰黄色星状短茸毛,全缘或微波状,或上部有小齿,基出脉5-7条;叶柄长2.5-5.5厘米,被毛。
圆锥花序顶生,长达26厘米,有花多数,花序柄密被灰黄色星状短茸毛;花柄长5-7毫米,被毛;苞片小,早落;花萼2-5裂,裂齿大小不等,长3-4毫米,外面密被淡黄色星状柔毛;花瓣黄或白色,倒披针形,长6-7毫米,钝头,无毛;雄蕊20-30枚,花丝基部连成5束,无毛;退化雄蕊5枚,披针形,长约2.5毫米,顶端尖;子房卵圆形,5室,密被星状短柔毛,花柱单生,柱头锥状。
蒴果倒卵形,有4-5棱,长2-2.5厘米,熟时5-4爿室背开裂,果爿有深槽,内面无毛,外面密被淡黄色星状短柔毛;种子椭圆形,长约4毫米,密被黄褐色长柔毛。[1]每一果内有种子10粒左右。千粒重23.8克。花期秋季,果期冬季。[1]
生长环境海南椴属热带树种,喜高温、热量丰富的环境,有一定抗寒能力,1年生小苗能安全度过短期-2℃低温,在-5℃并伴有大雪时,4年生植株部分嫩枝受冻,多数叶仅受轻微冻害。喜爱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在岩石裸露、土层瘠薄干旱的石灰岩山上,海南椴根系深入石缝中,也能正常开花结实,但生长慢、主干常常不明显、分枝多。
分布范围海南椴自然分布于海南乐东、崖县和广西的龙州、宁明、大新以及十万大山等地。中国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石山树木园和广西植物研究所有引种栽培,广西平果县在石大青山海南椴梁瑞龙摄山营造海南椴林,生长表现较好。广东、湖南等地有引种栽培。
生长繁殖采种处理海南锻种子11月上旬成熟,倒卵形茹果由青灰色变成黄褐色时,即可采收。果成熟后不立即脱落,仍悬吊在果枝上较长一段时间,需人工采集。
采下的果置于室内通风处晾干,晾干后部分果开裂,但一部分果不开裂,需人工脱出种子,种子晾干后干藏。
播种育苗海南锻种子可以即采即播(冬播),也可以干藏到第二年春、夏、秋播,只要有适宜的温度均可播种。但随采随播因没有足够温度,种子当年不能萌发,要到第二年春才发芽,12月初和3月初播种,都要在4月下旬才萌发出土,种子在地里太久,会影响发芽率。种子贮藏时间不能太长,干藏6个月,发芽率仍保持83%,干藏8个月,发芽率降到77%,干藏1年,发芽率更低。如果秋播,种子贮藏时间超过半年,发芽率会降低。夏播虽然种子发芽快,发芽率较高,但苗木生长期短,当年生苗较小,不宜于第二年春天造林。因此,以春播为好。
播种地宜在地势平缓,半阳或半阴的地方,土壤以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宜。施足基肥,整地起畦。采用条状点播,株行距5×10厘米,覆土1-2厘米,用稻草覆盖,以保持苗床湿润。3月初播种,4月下旬开始发芽出土,20天左右发芽完毕,发芽率84%左右。
容器育苗容器育苗的营养袋规格为10×15厘米,营养土应疏松、肥沃,苗木出齐后20天即有2-3片真叶时,就可以移至容器中。幼苗出土后及时遮阳。在苗高10厘米时进行间苗补苗。加强淋水、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苗木生长后期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10月以后停止施肥,控制灌溉,揭除遮盖物。1年生苗苗高50厘米、地径0.3厘米时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⒈营养袋移植营养袋规格宜选10-15厘米,过小会限制苗木生长。营养袋管理容易,可以早一些移植,苗木出齐后20天即有2-3片真叶时就可以移栽了。营养土应疏松、肥沃,移苗后放在荫蔽处l个星期,恢复后再放置在半阳或阳的地方培养。
⒉苗圃地移植移苗地应选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半阳或阳的平缓地。提前整好地,施足基肥。苗木出齐后1个月,苗高7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移栽时间最好不迟于苗出齐后2个月。移晚了,苗木较大,时间又正好处于盛夏(7月中旬以后),会影响移苗成活率。
移栽宜在阴雨天进行,株行距20x20厘米。移栽时适当修剪主根,以促进须根生长。移栽后注意浇水。保持湿润,成交活率可达90%以上。
主要价值经济:
海南椴树干通直,材质优良,可作家具、室内装饰优良用材。树蒋桂雄朱积余皮是一种优质纤维原料,拉力强、耐水、耐磨,纯纤维素含量达44.85%,自然束拉力和栽培优良黄麻接近。药用:
海南椴枝叶可人药,用于清热解毒;叶子的总黄酮含量为0.63%,枝的总黄酮含量为0.28%,可供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制药,具抗衰老、抗肝毒、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保护现状2021年9月,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海南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2113,保护级别为易危(V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