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物降解性:空气中,当羟基自由基浓度为5.00×105个/cm 时,降解半衰期为14d(理论)。在pH值为7,8时,水解半衰期分别为8d,18h(理论)。
分子结构数据1、摩尔折射率:30.08
2、摩尔体积(cm /mol):111.2
3、等张比容(90.2K):268.1
4、表面张力(dyne/cm):33.7
5、极化率:11.92
计算化学数据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3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2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3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6.3
7.重原子数量:7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62.7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1.稳定性:稳定
2.禁配物:碱类、酸类、强氧化剂、强还原剂
3.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
4.聚合危害:不聚合
5.分解产物:溴化氢
表征图谱溴乙酸乙酯质谱(MS)
溴乙酸乙酯
合成方法1.先使溴与乙酸、乙酐在吡啶中反应制备溴乙酸,再由溴乙酸与乙醇在硫酸存在下反应生成溴乙酸乙酯。一般分两步制备。
①溴乙酸的制备:烧瓶中加入3L冰乙酸及100mL乙酸酐,再加入15g红磷或70g三溴化磷,搅拌下加热至100℃,开始从分液漏斗缓慢滴入300mL(900g,5.6mol)溴素,反应有诱发过程,不要加得太快,以免突发反应。待反应开始后(有HBr放出)保持90~100℃之间,再缓慢滴入2.0L溴素(总共2.3L,41mol),加完后继续搅拌、加热,使棕红色液体变为橘红色,此后,很少有放出。回收未反应的乙酸至蒸馏温度达140℃,约回收1L用于下次合成。
②酯化: 将上述粗溴乙酸倾入于另一10L烧瓶中,加入5L工业乙醇及200mL硫酸,在沸水浴上回流12h,回收乙醇后用饱和食盐水洗三次,以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分馏,收集154~158℃馏分,得2.4~2.6kg。
2.制法:于装有分水器的反应瓶中,加入溴乙酸220g(1.58mol),155mL无水乙醇(2.66mol),240mL甲苯和1mL浓硫酸,再加入沸石。加热回流,水、甲苯、乙醇在分水器中分层,甲苯流回反应瓶中,分出下层,约收集75mL。再加入乙醇20mL,继续回流反应0.5h。尽量蒸出乙醇和甲苯。将反应物倒入水中,静置分层。分出水层,再依次用5%的碳酸氢钠和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分馏,收集164~168℃的馏分,得溴乙酸乙酯205g,收率78%。注:溴乙酸乙酯具有强烈的催泪作用,整个操作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注意事项急救措施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消防措施危险特性:
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溴化物气体。建规火险分级:
乙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溴化氢。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砂土。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碱性物质处理。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轻卸,防止包装容器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