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被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并于199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4年5月-1995年2月在澳大利亚气象局气候研究中心(BMRC)进行气候模式模拟方面的合作研究。
1999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
2001年10月-2002年1月在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系进行陆面过程方面的合作研究。
2002年被聘为研究员。[3]
科研项目国家攀登项目"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的课题、国家973项目专题"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设计和试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陆面过程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国家部委项目"土壤水份、风蚀和沙尘暴的模拟和预测试验研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创新面上项目等;同时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项目、国家基金委"九五"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所获荣誉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院一等奖。
2000年度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气象科技奖。
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6年度全国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4]
代表性论著1. Lin Z.H., Q.C Zeng and B. Ouyang, 1996:"Sensitivity of the IAP two-level AGCM to surface albedo Variation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55, 157-162.
2. Lin Zhaohui and Zeng Qingcun, 1997:"Simul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by using an improved AGCM",Advance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4 (4), 513-526.
3. 林朝晖,李旭,赵彦,周广庆等,1998:"IAP PSSCA 的改进及其对1998全国汛期旱涝形势的预?quot;,气候与环境研究,3 (4),339-348.
4. Lin Zhaohui,Bi Xunqiang, Wang Huijun and Zeng Qingcun, 1999: Dependence of the AGCM climatology on the method of prescribing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its climatological implication,Advance in Atmospheric Sciences,No.4, Vol.16, 593-607.
5. 林朝晖,赵彦,周广庆,曾庆存,2000:1999年中国夏季气候的预测和检验,气候与环境研究,Vol.5, No.2, 97-108.
6.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2001:陆面过程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初值的敏感性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Vol.6, No.2,240-248.
7. 林朝晖,杨小松,郭裕福,2001:淮河流域陆面水文过程特征分析,自然科学进展,Vol.11,No.6,588-594.
8.王林,刘鹏,林朝晖,秦正坤,春季亚洲中东部地表感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9.张贺,林朝晖,曾庆存,大气环流模式中动力框架与物理过程的相互响应
10.李宏毅,林朝晖,陈红,我国华南3月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特征
11.刘少锋,林朝晖,蒋星,曾宁,IAP大气-植被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其模拟
12.谭桂容,孙照渤,林朝晖,贾建颖,贝加尔湖南侧大陆高压与东亚夏季风和中国夏季气候的关系
13.刘少锋,陈红,林朝晖,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数值模拟
14.陈红,郎咸梅,周广庆,林朝晖,2008年1月中国气候异常的动力学预测及效果检验
15.陈红,林朝晖,秦正坤,周广庆,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异常的气候背景分析及趋势预测检验
16.秦正坤,孙照渤,林朝晖,陈红,罗京佳,一个海气耦合模式对东亚夏季气候预测潜力的评估
17.曾刚,孙照渤,王维强,林朝晖,倪东鸿,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基于全球观测海表温度驱动NCAR Cam3的模拟分析
18.曾庆存,赵思雄,林朝晖,薛峰,前言--季风研究中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方法
19.雷航,林朝晖,孙建华,一个改进的沙尘天气数值预测系统及其模拟试验
20.刘少锋,林朝晖,通用陆面模式CLM在东亚不同典型下垫面的验证试验
人物评价林朝晖作为中心负责人,领导的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作为南方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SATS)优秀中心,在核心领域科研工作的开展、CTWF国际气候论坛的组织、国际合作交流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果?[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