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孢子虫
时间:2023-10-02 12:25:27编辑:奇事君
小龙虾养殖技术已经很城市了,部分地区成了产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小龙虾养殖基地在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区都有。但小龙虾养殖虽然技术不是那么复杂,不过养殖时间久了还是会出现一些疾病。部分虾塘损失比较惨重!很多下龙想知道小龙虾常见疾病原因?导致小龙虾生病的主要原因还是病原因素,这也是导致小龙虾生病的源头,把握好了源头,就可以避免养殖中出现大问题,下面小编就来分享给大家:
一、病毒原因
经过多年的水产研究发现,小龙虾养殖中会出现多种病毒的寄主,部分病毒甚至可以导致小龙虾养殖区出现大面积死亡。目前已经发现导致小龙虾感染病毒死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推定的脱氧核糖核酸病毒①核内杆状病毒(类杆状病毒)。包括:澳洲红螯螯虾杆状病毒、佛罗里达螯虾(蓝魔虾)杆状病毒、贵族螯虾杆状病毒、海盗螯虾杆状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
②类病毒。包括:蓝魔虾系统类病毒、寄生在澳洲红螯螯虾鳃上的推定类病毒、卵分离死亡病毒。2、核糖核酸(RNA)和推定的核糖核酸病毒①双RNA病毒。
②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
③呼肠孤样病毒。
④托蒂样病毒(Toti-like virus)。仅发现螯虾盖蒂病毒样病毒。
⑤贵族螯虾鳃上分离的一种病毒。
⑥蓝魔虾中分离的一种病毒。
部分种类的病毒在淡水螯虾体内广泛存在。例如,通常100%的淡水螯虾都可能携带有贵族螯虾杆状病毒。有些病毒可能对淡水螯虾是具有致病性的,如寄生于淡水螯虾肠道的核内杆状病毒就可能具有高致病性。在恶劣的养殖环境下,即使毒力比较低的病原生物也可能引起淡水螯虾发生疾病,或者对其正常的生长带来障碍,如澳洲红螯螯虾杆状病毒就能导致生长迟缓的现象发生。
人类对澳洲红螯螯虾杆状病毒和螯虾盖蒂病毒样病毒的传播方式研究得比较深入。这两种病毒都是经口传播的,可以通过寄主吞食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有病毒附着的物质而完成感染过程。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在野生和养殖环境条件下暴发流行性大规模病毒病的报道。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浙江等地相继出现淡水小龙虾的大量死亡,经诊断基本证实引起这些小龙虾死亡的病原体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有人试验将病毒感染的对虾组织饲喂给淡水螯虾,发现可以经口将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病传染给淡水螯虾,并导致患病虾死亡。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二、细菌原因
细菌性疾病通常被认为是淡水螯虾的次要的,或者是与养殖环境恶化有关的一类疾病,因为大多数病原菌只有在养殖环境恶化的条件下,致病性才能增强,并导致淡水螯虾各种细菌性疾病的发生。1、立克次氏体病已经报道的在淡水螯虾体内发现的类立克次氏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淡水螯虾体内呈全身分布的,最近被命名为螯虾立克次氏体,这已经被证明与澳洲红螯螯虾的大量死亡相关;另一种寄生在淡水螯虾肝胰脏上皮,目前只在一尾澳洲红螯螯虾标本中观察到,是否会导致淡水螯虾患病或者大量死亡,尚不明确。2、菌血症最近有研究结果证实,在淡水螯虾的血淋巴中可以检测到细菌。菌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病虾意识丧失并呈现麻痹状态,但这种症状只有在患病虾濒临死亡时才出现,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也难以描述淡水螯虾菌血症的初期临床症状,判断这种疾病需要依靠患病螯虾病程的进一步发展。从患病的淡水螯虾血淋巴液中,可以分离到弧菌属、气单孢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一些细菌。3、细菌性肠道病淡水螯虾肠道内正常的微生物菌群由多种细菌组成,主要包括枸橼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和产碱杆菌属的一些细菌。当淡水螯虾受到外界比较强的应激性刺激或环境中某种强毒菌株的攻击,就可能导致其肠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组成发生变化,部分细菌在胃、肠道甚至肝胰脏中异常增殖,引起肠上皮等组织以及肝胰脏大部分组织坏死。4、细菌性甲壳溃疡病淡水螯虾的甲壳溃疡病主要由细菌和真菌引起,表现为淡水螯虾的外骨骼大部分区域被侵蚀并进一步扩大,具有致命性。淡水螯虾的细菌性甲壳病病原菌包括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的部分细菌。5、烂眼病(瞎眼病)该病仅在澳洲红螯螯虾中有发现,主要发生在温度较高的季节,症状为螯虾的一只或两只眼睛被气单胞菌完全侵蚀,具有致命性。菌血症被认为是烂眼病的一种可能原因。6、烂鳃病在正常情况下,淡水螯虾鳃表面通常会附着一些丝状藻类或者革兰氏阴性菌,还可能存在一些原生生物。当养殖环境水质恶化时,如不采取适当措施控制,细菌等就会在鳃部大量增殖并破坏鳃组织,影响鳃组织对水的过滤以及对氧气的吸收,进而导致淡水螯虾机体缺氧而窒息死亡。三、原生动物原因
从淡水螯虾体内发现的病原原生动物主要包括微孢子虫、胶孢子虫和四膜虫,它们通过寄生或外部感染的方式使淡水螯虾患病。寄生在淡水螯虾体内的这些原生动物能否使淡水螯虾得病,取决于螯虾所处的环境,可以通过改善环境的措施如换水或者减少养殖水体中有机物负荷来达到有效控制原生动物病的目的。1、微孢子虫病微孢子虫病是频繁发生于淡水螯虾中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生后,患病螯虾肌肉显示明显白化的临床症状,可以很容易地辨识。微孢子虫病在野生淡水螯虾中较容易发现,其感染率通常小于1%,但是少数报道认为其传播速度很快。在人工饲养的淡水螯虾中微孢子虫病很罕见,这可能是因为微孢子虫有比较复杂的生活史,而半集约式的养殖方式将其生长繁殖所依赖的某一种或几种其他宿主排斥在了生存环境之外。已经有试验证明,通过饲喂被微孢子感染的淡水螯虾组织,可以使健康淡水螯虾感染微孢子虫病。在欧洲,淡水螯虾中常见的微孢子虫主要有特汉虫属和匹里虫属的一些种类,其中,特汉虫是最为常见的。2、胶孢子虫病胶孢子虫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原生动物,与水生动物病理学中研究比较多的另一些原生动物,如小瓜虫和瓣形虫等亲缘关系较近。虽然胶孢子虫对淡水螯虾不具有高致病性,但是,在淡水螯虾养殖中发现,在死亡的虾体内往往可以检查出大量的胶孢子虫。在大量死亡的澳洲红螯螯虾中,凡是能检查到胶孢子虫寄生的个体,虫体大多是在伴有眼睛坏死的触觉腺中存在。3、四膜虫病梨形四膜虫是澳洲红螯螯虾的致病生物,属于纤毛虫纲。纤毛虫可能通过表皮创面侵入淡水螯虾血腔,并依靠血细胞及其他组织生活。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被梨形四膜虫感染的淡水螯虾血腔中通常存在数量惊人的纤毛虫,鳃组织中也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在新鲜的鳃组织中,还可观察到寄生虫依靠纤毛迅速移动,并使淡水螯虾鳃组织遭受破坏。4、外部附着的原生动物淡水螯虾的甲壳和鳃组织常常被原生动物附着或者寄生。少量的原生动物附着在淡水螯虾体表可能对螯虾的健康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如果大量附着在鳃部引起鳃组织不能正常活动,就可能危及淡水螯虾的正常呼吸了。通常容易附着在淡水螯虾体表的原生动物主要包括累枝虫属、聚缩虫属、水瓶草属、钟形虫属、壳吸管虫属的部分种类。四、真菌原因
真菌是淡水螯虾经常报道的最重要的病原生物之一,“螯虾瘟疫”就是由这类病原生物所引起的,某些种类的真菌还能够引起淡水螯虾发生另外一些疾病。同细菌导致淡水螯虾发病相似,真菌引起淡水螯虾发病也与养殖环境水质恶化有关。可以通过采用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的措施,达到有效控真菌致病蔓延的目的。1、螯虾瘟疫19世纪中叶,美国的淡水螯虾被引入到北欧地区,“螯虾瘟疫”便从此在北欧传播开来,这种疾病的流行直接导致了许多土著淡水螯虾种群的消亡。“螯虾瘟疫”仍在欧洲传播,而且,随着美国淡水螯虾继续被其他地区引种或者天然扩散,即人为携带或者自然漂移,以及通过被病原污染的运输设备等方式,这种疾病的传播仍在继续。2、甲壳溃疡病(褐斑病)这种疾病在细菌病原的阐述中已有提到。迄今为止,从患有这种疾病的淡水螯虾中分离到的真菌主要包括螯虾柱隔孢菌、细长头孢菌和螯虾钙皮菌等。3、其他真菌病真菌中的丝囊霉菌属和绵菌属是淡水螯虾中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它们通常附着在淡水螯虾的表皮上,或者寄生在外骨骼创面、鳃和卵上;镰刀菌属中的部分种类也常与淡水螯虾的疾病有关,更有报道指出这些种类的真菌对淡水螯虾具有高致病性。五、后生动物原因
寄生在淡水螯虾体内的后生动物包括复殖类(吸虫)、绦虫类(绦虫)、线虫类(蛔虫)和棘头虫类(新棘虫)等蠕虫。大多数寄生的后生动物对螯虾健康的影响并不大,但大量寄生时可能导致淡水螯虾器官功能紊乱。与淡水螯虾共生的后生动物包括涡虫类切头虫、环节动物和几种节肢动物。这些生物的附着很少引起淡水螯虾发生疾病,但是,当养殖水质严重恶化时,这些生物的大量附着就可能导致淡水螯虾正常的生理状况受到影响而发生疾病。PS:我们可以看出,从以上的病原来看,是可以避免大规模感染的,少量的感染虽然有一定的危害,但对整个养殖虾塘还是可控制的。近年来很多养殖户虾塘里每天死大量的小龙虾,都找不到原因,或者说治疗效果不好,这都是没有尽早发现,大面积感染在扑灭就难了,因此,需要在投放种苗,清理虾塘的时候就要做好防疫工作。
上一篇:散粉是定妆粉吗
下一篇:24寸行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