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年

时间:2023-09-29 04:37:34编辑:奇事君

175年是指公元175年,也就是农历乙卯年,中国东汉灵帝熹平四年,主要事件有诏减田租、汉辅立西域拘弥王、蔡邕请除“三互法”。中文名175年外文名In 175朝代东汉

175年大事记

诏减田租

熹平四年(175)六月,灵帝下诏,令郡国受灾者,免收一半田租;其受害十分之四以上者,免收全部田租。

汉辅立西域拘弥王

熹平四年(175),西域于阗国王安国进攻拘弥国,大败之,杀拘弥王。于是汉戊巳校尉、西域长史分别发兵,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拘弥王。

蔡邕请除“三互法”

熹平四年(175)三月,议郎蔡邕上疏,请求废除限制士人为官的“三互法”。“三互法” 规定:凡婚姻亲家及二州士人之间不得交互为官。于是因避“三互法”,幽州(今北京西南)、冀州(今河北临漳西南)二地刺史久缺不补。蔡邑认为“三互法”妨碍朝廷选拔贤才,有害无益,请求废除,朝廷不许。

175年文化纪事

熹平石经立成

汉朝博士传经,各依家法师法,章句互有异同,再加以年深月久,辗转传抄,文字多讹,引起各家在文字上的歧异和争吵。熹平四年(175),蔡邕和杨赐等人上书奏求正经文字,得汉灵帝允许,遂将儒家经典刻于石上。

熹平石经亦称汉石经或一字石经。由蔡邕等参校各家诸体文字的经书,用朱笔以隶书体,将《鲁诗》、《尚书》、《仪礼》、《周易》、《春秋》5经和《公羊》、《论语》两传写于46块石碑上,经工匠雕刻,树立于太学门外,成为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后人称之为熹平石经。因经文全部用隶书体书写,又称为一字石经。官立石经有极高的权威性,一时每天前往观看和摹写者将街巷都塞满,各家对文字的争吵也平息。“熹平石经”对统一书籍文字和思想有重要意义。而在摹写过程中,诱发起以后的捶拓复制、雕版印刷。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经曾几次搬迁,损耗殆尽。宋代以来在东汉太学遗址屡有残石出土。近人马衡汇集为《汉石经集存》一书。

卢植解经

卢植字子干,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少与郑玄同从师马融,兼通今古文之学,好作精研而不拘守章句。学成归里,闭门教授。灵帝建宁(168—171)中征为博士。熹于四年(175)拜九江太守,以疾去官,家居著书,先后成《尚书章名》、《仪礼解诂》、《周官礼注》、《礼记解诂》。上书称家贫无力缮写,愿行能书生二人,共赴东观,修订誊录。并请重立《毛诗》、《左氏春秋》、《周礼》于学官。

175年《资治通鉴》记载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四年(乙卯,公元一七五年)  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命议郎蔡邕为古文、篆、隶三体书之,刻石,立于太学门外,使后儒晚学咸取正焉。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昏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蔡邕上疏曰:“伏见幽、冀旧壤,铠、马所出,比年兵饥,渐至空耗。今者阙职经时,吏民延属,而三府选举,逾月不定。臣怪问其故,云避三互。十一月有禁,当取二州而已。又,二州之士或复限以岁月,狐疑迟淹,两州悬空,万里萧条,无所管系。愚以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灵,明其宪令,对相部主,尚畏惧不敢营私;况乃三互,何足为嫌!昔韩安国起自徒中,朱买臣出于幽贱,并以才宜,还守本邦,岂复顾循三互,系以末制乎!臣愿陛下上则先帝,蠲除近禁,其诸州刺史器用可换者,无拘日月、三互,以差厥中。”朝廷不从。臣光曰:叔向有言:“国将亡,必多制。”明王之政,谨择忠贤而任之,凡中外之臣,有功则赏,有罪则诛,无所阿私,法制不烦而天下大治。所以然者何哉?执其本故也。及其衰也,百官之任不能择人,而禁令益多,防闲益密,有功者以阂文不赏,为奸者以巧法免诛,上下劳扰而天下大乱。所以然者何哉?逐其末故也。孝灵之时,刺史、二千石贪如豺虎,暴殄烝民,而朝廷方守三互之禁。以令视之,岂不适足为笑而深可为戒哉!  封河间王建孙佗为任城王。夏,四月,郡、国七大水。五月,丁卯,赦天下。延陵园灾。鲜卑寇幽州。六月,弘农、三辅螟。于窴王安国攻拘弥,大破之,杀其王。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王,人众裁千口。

上一篇:财务机器人

下一篇:微信红包封面怎么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