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着300多年的繁华历史,民族融合和政商的发展史无前例的繁荣,也有许多创新和发展。最为突出的就是宋时期的“茶叶”文化,其中的其中“点茶”文化就备受宋朝人民的喜爱,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宋代“点茶”的讲究之处。
宋代点茶的讲究之处
宋朝点茶文化的由来
一个文化的兴起,一定不是凭空出现的,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不断繁荣和发展而诞生的产物,就好比茶叶,一种供人们消遣的饭后“闲趣”,首先人们能有这种休闲的情趣,就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大规模的种植,说明茶叶在大宋年间得到了推广。
茶叶所带动的经济效益使得茶叶在民间有了各式各样的做法和品法,因此“点茶”文化便诞生了,这是社会发展和人们智慧的结晶,虽然说百姓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但是茶在大宋人民的心中同粮食一样重要,一些文人骚客,作诗会友,皆用茶来待客。
“点茶”就是茶文化发展的其中一种,伴随兴起的还有“品茶”和“斗茶”的文化,之所以茶文化可以兴起并且繁荣,还能带动经济,是因为当时的国内环境比较安定,这就和大宋奉行的治国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重视“文治”,轻视“武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
对于“点茶”,一般需要技巧极高的人才可以玩转,在大宋年间,能做得一手好茶艺的人,是很受民众待见的,某种程度上说“点茶”的技巧可以用来评判一个人的成败,这种繁琐的沏茶技巧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环境极其安定才可以发扬。
这就是“点茶”文化的兴起,在茶文化空前繁荣并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同时,相关律法是肯定会诞生的,一件事物如果任其发展,而不规范其行动轨迹,势必有一天会带来负面影响,消耗品的劣势就在于,可以丰富人文精神,但是会造成大量的财力物力浪费。
为何要以“点”的方式喝茶?宋朝百姓又是如何点茶的?
宋代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好饮茶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茶,整个宋朝社会流行蒸青团茶,于是便衍生一种与其他时代都不同的饮茶方式——点茶。
1、宋朝时期的人们为何要以点茶的方式喝茶?
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关于蒸青团茶的制作方式了,将蒸青团茶进行蒸青之后,直接将茶叶发在模具之中进行压缩,这样不仅外表美观也能极大的延长蒸青团茶的保存时间。由于蒸青团茶的独特性,唐朝时期的人们大多都采用煎茶法饮茶,将茶饼敲碎之后放在茶具之中进行烹煮,这种饮茶方式类似于今日我们喝普洱茶、白茶。到了宋朝时,蒸青团茶的制作方式较唐朝时的制法有了较大改变,人们采用“既蒸而研”的方式制作蒸青团茶,将茶叶煮熟之后,压榨去汁,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茶叶之中含有的膏体全部全出干净,之后,在加水将其制作成为蒸青团茶。历经多道工序制成的蒸青团茶,基本上失去了茶叶原有的形态,若是用唐朝时期的煎茶法煮差,煮出来就是一团浆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朝人民又发明了点茶法。将茶饼碾碎,注水调膏,用特制的工具击打,形成一盏纯白色的茶汤,这便是流行于宋朝的点茶了。
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宋朝人民发明了点茶法,以避免煮出来的茶成为一团浆糊。在知道了宋朝百姓为何要利用点茶法这么繁琐的方式煮茶之后,再来看一看宋朝百姓是如何煮茶的,具体有哪些步骤?
2、在宋朝,点茶是一件既繁琐又享受的事情
庆历末年,福建转运使蔡襄作《茶录》两篇,以弥补此前没有书籍记录烹煮茶叶过程的遗憾,这两篇文章专门从煎茶点茶法角度来论述 茶叶的品质以及煎、点茶所需茶具的品质,为宋代茶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理论的理论基础。之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也对本朝的点茶法做了详实的介绍,从这两本书中我们便能看到宋代点茶法的全部过程。
第一步:碾茶
先将茶饼“以净纸密裹槌碎”,之后将槌碎的茶饼放入碾槽之中将其碾成粉末。
第二步:罗茶
将之前碾好的茶叶放入茶罗之中筛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点茶时用的粉末足够细,这样才能保证茶叶“入汤轻泛”。
第三步:侯汤
点茶法中的侯汤主要分为两步——选水和烧水。宋朝时期的人们在煮茶的时候尤其注重水的品质,宋徽宗所写的《大观茶论》就明确指出点茶法所用水的标准:“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关于烧水,最重要的便是把握水烧开的程度以及烧水时的火候,只有在点茶时掌握了足够好的适当火候,才能点出足够好的茶。但令人们为难的时,宋朝时期在煮茶时是闷在汤瓶中煮的,在煮的过程中完全看不到烧水的全过程,火候难以掌握,因此蔡襄在著作《茶录》中发出了“侯汤最难”的感叹。
第四步:熁盏
在进行调膏点茶之前,需要“熁盏”,也就是需要先用热水洗涤茶盏,有助于更直观的表现点茶的效果。
第五步:点茶
在茶盏中放入茶末,然后注入热水,将其调成均匀的茶膏,最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钥击拂,使之泛起汤花,直到出现满盏的末脖。
点茶在宋代时期繁荣至极,然而在宋代之后却逐渐开始衰退。到了元朝时,由于元朝统治者注重“武功”,对茶道技巧不太推崇,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团茶而流行散茶,点茶的重要原料没有了,茶叶的饮用方法也改为冲泡法,流行一时的点茶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