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是“唯才是举”的典范,今天白兔看剧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曹操是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偏偏是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人,却是最多面,最复杂的,真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形象来概括曹操的形象。
曹操一生做过很多事,杀过人也救过人,写过诗打过仗,你说他宽容吧,因为许攸态度不恭敬就杀了他。
你说他气量小吧,曹操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论惨烈程度是超过赤壁的,张绣差点杀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杀,猛将典韦战死。
事后曹操还对典韦的死痛苦不已,就是这样一个张绣,最后居然就投降了曹操,你说曹操为了笼络人心,不杀他也说得过去,可是曹操居然还和张绣成了儿女亲家。
有如此容人之量,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有容人之量的人,却因为许攸多次对他不敬,口出狂言,居然就杀了这个曾经自己的好朋友加官渡之战的最大功臣。
这个看起来更不可思议,但曹操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都不得不承认,他不是个普通的人物,我们决不能用平常人的眼光来看他。
他不是阿Q那种,一朝权来掌,手持钢鞭将你打的人,他手里的权力,是为他的梦想服务的,曹操不知道被多少人骂过,他绝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许攸傲慢的态度去杀他, 透过显现看本质,曹操杀许攸,有着更深层次的矛盾,这个矛盾不仅贯穿曹操的一生,甚至还贯穿曹魏的命运,最后曹魏就是因为这个矛盾亡了国。
要想弄清楚这个矛盾,先得从一份告示说起,这就是曹操发布的有名的求贤令,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很是骇人听闻。
说天下人但凡是身负侮辱之名,就是名声很不好;见笑之行,很多人都笑话你;不仁不孝,但是有治国治军之才的人,我都要用。
这就是曹操的用人标准,不管你的出身,不管你的名声,只要你有能力,我就用你,我们看着这似乎也没什么,但是这在当时确实非常让人震惊的一件事。
因为东汉一直沿用的人才政策是举孝廉,人才的标准非常看重出身,这也就是为什么袁绍要不停说起,自己四世三公家世显赫的原因。
这在当时就是人才的标准,不是按能力,而是按出身,但曹操打破了这个传统,宣称不管你什么出身,只要你有能力,我都用你。
这其实就是寒门是士族的斗争,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力重用寒门子弟,一时间让曹魏阵营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是在那个门第观念很严重的时候,你重用没有出身的人,一定会遭到士族的反对,因为这很明显打破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而许攸就是个典型的士族,年轻的时候跟袁绍曹操都相识,也算是个上层社会的人物,曹操别看他也跟袁绍混,但别人并不把他当士族,因为他是宦官的后代,宦官和士族是多少年的死敌,所以士族势力一直对曹操都是看不起的。
官渡之战,许攸从袁绍出来投奔曹操,对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至关重要,烧了乌巢粮食,袁绍很快就失败了。
这是许攸的功劳,堪称救命之功,都说官渡之战后许攸飘了,动不动喊曹操阿满这个小名,从他们自幼相识来看,这件事不算特别的过分。
而且更要注意一点的是,当时曹操还只是丞相而已,他和许攸名义上都是汉朝的臣子,许攸直呼其小名,虽然有不恭敬的嫌疑,但也说不上是多么的违法礼法。
后来许攸在攻克邺城中又立了大功,于是经常志得意满地说,要不是有我,你们能从这门下过吗,那副嘴脸得意极了。
就这? 是的,史书上,许攸最过分的事情无非就是这样的口吐狂言而已,这样的话曹操杀他是不是草率了一点呢。
事实上一点也不草率,曹操是要杀鸡给猴看,邺城是袁绍的重要城池,为了表示统治河北地区的决心,曹操准备把自己的大本营从许昌迁到邺城。
曹操迁都目的就是为了要笼络士人,告诉他们河南河北一视同仁,但笼络人心这种事,不是一味宽容就行,适当的时候,还是要秀一秀肌肉。
许攸非得往枪口上撞,曹操杀许攸算是对邺城的一种警告,从此这里的主人姓曹了,更是做给当时的士族人群看,表达了曹操的用人策略。
许攸被杀了,但曹操和士族之间的斗争却一直持续,至到死这事都无法解决,最终曹丕继位,但没了曹操的权威,曹丕根本玩不转忠于曹操的青州兵,最后干脆解散了他们。
这标志着,曹魏用人策略的转变,最终慢慢地摒弃了原有的策略,重新确立了士族的地位,并建立了九品中正法,把士族的的利益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此士族掌握了做官途径,对曹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是这些士族们看重出身,一看曹家根本不是什么士族,曹家人血统一点也高等,所以后来掌握了士族的代表人物,司马懿和他的后代,就把曹魏的政权给篡了。
整体来说,许攸之死,跟他嘴欠有关系,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真实的原因是因为许攸士族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