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诗意

时间:2023-09-12 20:31:40编辑:奇事君

六年级古诗《石灰吟》品读——一身清白,两袖清风.

石灰吟

明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一件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品读】

杭州西湖,一个从来不缺少传说和诗歌的地方。最为凄美的当属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最为浪漫的应是苏轼的赞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年四季,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多少美景令人驻足。

在西子湖畔,除了雷峰塔这样的标志性建筑,还有大大小小的青山环绕,历代许多名人长眠于此,形成了一道别样的人文景观。

以杭州西湖为坐标,北山栖霞岭南麓埋葬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南面三台山脚下长眠着明朝民族英雄于谦,两处墓祠遥相对望,如双璧辉映,形成西湖南北两处古迹。

清代袁枚有诗云:“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再加上西湖景区南屏山下的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号苍水)的墓葬,更是青山碧水有幸,英灵忠魂长存。

此三人也被后世合称为“西湖三杰”,他们都曾在自己的时代中面对国家危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可是只有一位成功改写了历史的功臣,他就是于谦。

即使有这样的盖世功绩,于谦也没能善终,最终被诬陷而冤死。让我们重回公元 1449 年,看看“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主角光环。

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北征蒙古瓦剌(l à )兵败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并奏请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明代宗。

随后于谦整饬(c h ì )兵备,亲自督战,率师 22 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此战于谦大败瓦剌,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军退守塞外后,其领袖也先挟持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部队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号令严明,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这样的贤良忠勇之士,却因个性刚直,招奸臣忌恨。

于谦为官清廉,上京奏事,有人劝他带点土特产送人情,他笑呵呵地举起袖子答道:“只有两袖清风。”英宗复辟后,因听信谗言而以“谋逆罪”杀害了这位民族英雄。

查抄家产时,于谦家中除了书籍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真乃“一身清白”,北京百姓闻讯无不痛哭。有人说于谦之死是大明的悲歌,《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石灰吟》正是于谦的人格写照,写这首诗的时候,于谦只有十二岁,少年的志向就像一粒火种,照亮了他的一生。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此诗。

全诗托物言志,以象征手法抒写志向,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感召力很强。借石灰的纯白言自身之清廉,表现出诗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高洁非凡的慨然正气,给人激励,令人振奋。

“千锤万凿出深山”,道出石灰的蜕变之路非常艰辛。出身于偏远的大山,在工匠们的“千锤万凿”中打造出钢筋铁骨。

“烈火焚烧若等闲”,本想着能脱离苦海,未曾料“烈火焚烧”,面对严峻的重重考验,诗人的态度是“若等闲”,和平常没有两样,从容不迫,只待浴火重生。

“粉骨碎身浑不怕”表现出诗人的坚定信念。“粉骨碎身”是从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现实,摧垮了筋骨,但无法磨灭意志;消磨了生命,但无法阻止理想。

“浑不怕”,为求真身,在所不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语道破心迹,铿锵有力,直抒胸怀,立志要做清白之人。

于谦用一生的忠贞廉洁践行着“清白”戒律,他视南宋文天祥为精神偶像,把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座位旁边,数十年如一日,时时警醒自己,传承其刚直秉性和不屈气节,真名士也。

青山巍巍,绿水悠悠,今天的西湖,已然是天下人的圣地。天下人在游览西湖时,绕不开的,不是柳浪闻莺、花港观鱼,也绝非雷峰夕照、三潭印月,而是流淌在骨子里的自强不息、勇于担当、忠义仁爱。

江南少飞雪,西湖最多情。若今冬有雪,天地纯白,当去踏雪寻踪,寻找民族血性之魂魄。

上一篇:樱桃木

下一篇:孙耀琦结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