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死后为何嘴里都要含东西
人死后入葬口含物品是我国古代一种古老的下葬风俗,俗称“压舌”,入殓时都要在死者嘴里放一些贵重的“珠、玉”之类的物品。条件差一些的平民百姓人家放的是铜钱或者硬币,再不济的人家也要在死者嘴里放一块饼干或几十粒米。
传说:其一;人死后会进入地府,嘴里面含着东西,便不会乱说话而招来祸患。
其二;可以作为买路财备用,有钱能使鬼推磨,不论生前有多大的权势,死后依旧是孤魂野鬼一种,身上带点钱财会方便许多。
其三;帝王、权贵人家死后用“珍珠、玛瑙、宝玉”等“压舌”还能起到防腐作用。所以这就得看死了嘴里含着什么物品,普通百姓嘴里含着“铜钱、硬币”肯定没有防腐作用。
慈禧遗体嘴里含着一颗夜明宝珠【传说】
据中国现代史史料记载;1928年7月4日,民国军阀孙殿英借军队演习之名,用火药炸开“慈禧太后”陵墓,把随“慈禧太后”陪葬的陪葬物品抢劫一空,据说因为“慈禧”嘴里含着一颗价值8.1亿的夜明珠,孙殿英为了得到这颗夜明珠,竟用刺刀将他的嘴豁开!
民间神圣的传统葬礼
古代传统,葬礼一直都是一件神圣的事,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有能力干预活人的事,为了能让死者安息,保佑子孙兴旺发达,福寿延绵,一般都会选择一个“风水宝地”安葬。
一些达官贵人更是看重身后事,为了能像活着的时候一样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不惜劳民伤财,修建豪华墓室,带走大量陪葬品,古代帝王甚至让活人殉葬!
古去世时候为何在嘴里放一颗“玉蝉”,这智慧不得不佩服!
玉蝉是一种葬玉,要解释“为什么有些古人死后会在嘴里含‘玉蝉’”,还得从丧葬文化谈起。在此,简单介绍下这类器物与丧葬习俗。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出现了敛葬行为。当古人有意识地将人的尸体进行处理和掩埋时,最初的丧葬文化便开始出现了。而与之相伴的,便是随葬。
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埋葬发现于山顶洞遗址中。在在尸骨周围放置有兽牙、石珠等物品,表明当时已经产生了随葬器物的习俗。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逐渐增多,因而随葬品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陶器、石器、纺轮、贝壳等等,均曾用于随葬。这一时期是丧葬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制作也日益精美,,并用于随葬,成为古代陪葬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时,葬玉文化也开始孕育和发展。在用于随葬的玉器中,有一类专门置于死者口中,称之为玉琀,亦称含玉。
据先秦典籍《周礼》记载:“大丧共饭玉,含玉。”按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称“琀,送死口中玉也。”由此可见,“琀”,是含于死者口中的随葬品。
【其实,玉琀是口琀的一种,或者说,尽管早期的口琀便有玉器,但玉琀却是从口琀中发展而来的。当然,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在此暂时不予详论了。】
商代时,还流行过以贝为琀的葬俗。不过,但入周以后,玉琀彻底取代贝琀,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葬玉之一。
两周时期的玉琀形式多样,有龙形、鱼形和蚕形,还有做成牛、羊、猪、狗、鸭、鱼等形状的。直至汉代以前,“琀”的形制和材质都不是很固定,既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有时代发展上的变化。这是早期玉琀的一大特点。
玉琀在汉代实现了一个发展高峰,并常雕刻成蝉型,故又称为玉蝉。汉代的玉蝉,是当时敛葬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商代贵族墓葬中,玉琀非常常见,种类也很多,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多为各小动物。曾侯乙墓曾侯乙的头骨内,就发现了21件圆雕玉器,包括6只牛、4只羊、3只猪、3只鸭、3条鱼和2只狗,其中有6件是赛鼻、眼、耳的,其余17件应该都是放嘴里的,雕刻得非常细小
到了汉代,死者嘴里放玉蝉就更为普遍了,其寓意显然不是为了让死者有的吃,而是还有一层羽化升仙的寓意在里面。
汉代盛行厚葬,一随葬品种使用大量玉器。包括金缕玉衣、玉枕、玉握和玉塞等等,都是汉代高级墓葬中的随葬玉器。当然,其中就饱含着问题中的“玉蝉”。
玉蝉在汉代最为兴盛,制作也非常精美,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收藏前景。但必须指出的是,其实玉蝉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
墓主口中放置玉蝉,其实是一种丧葬文化。
理解了口琀的发展源流及玉蝉的制作,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墓主口中会放置‘玉蝉’”了。玉蝉用于敛葬,是一种丧葬风俗。主要有两点原因,即有具有“灵魂不灭”和“蜕变重生”之义:
将玉琀雕成蝉形,显然是与“蝉”的生活习性相关的。因为蝉的一生历经几次变化,从土壤中爬出以后,蜕壳重生,颇有“羽化升仙”的感觉。古人便在墓主口中放置玉蝉,也主要是基于这种原因。在葬玉文化中,使用玉蝉,是希望死者能够像蝉一样蜕化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