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进士

时间:2023-09-02 11:04:59编辑:奇事君

古代以科举制度选官,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考上科举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非常大的喜事,也意味着阶级跨越,我们都知道中举与进士这些词,但是同进士是什么意思呢?

同进士的含义

明清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贡士(非举人,举人是乡试合格者,只有经过会试合格,才能进行殿试)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游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明清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又称亚元(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三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同进士”着实令人尴尬:好似饥肠辘辘之时,旁人端上好饭好菜,却赫然发现盘中粘着一只青头苍蝇,为肚肠计,不能不伸筷子;一伸筷子,又恶心得难受。因此,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其实就是准进士,是进士的后备人选。在古代科举等级上,比进士低但又高于举人。

然则有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会试,指的是举人在京城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共录取一百八十名,第一名至第六十名都是称为进士,为一甲;第六十一至第一百二十名为二甲,第一百二十一名到第一百八十名为三甲,都称为“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同进士与此相对应的是“如夫人”:所谓“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当然不是夫人,可为了安慰她,或者为了给她指明一条“光明”前程,大老爷就称她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说,你在我这里“如”同“夫人”一样,不会受到任何歧视;而实际上不过是点明你只是像夫人罢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万里长征”只迈出第一步!当年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这事成了他一个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么呀?以曾国藩的权势,弄个什么硕士博士文凭,那还不撅腚放屁一般容易?可在满清,这事儿可开不得玩笑。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说的是他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个“同进士”!

同进士出身其实也不容易,在明清两朝,取得同进士功名的士子已然通过了乡试、会试而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已经有资格在各州府学堂书院聘任了。当然,在和平时期,士子们要想做在吏部注册具有国家法律意义的官员,通过殿试取得至少同进士出身是必须的。

上一篇:猥琐少年

下一篇:达斡尔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