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利是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擅长以抽象、自然、流行等多种元素创作绚烂多彩、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多以强烈的色彩、线条、形态、质感等元素表现出来,引人入胜。此外,周广利的创作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个性鲜明、丰富多彩的特点,令人无不为之倾倒。他的画作品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不仅在国内外艺术领域备受关注,更在市场上收获颇丰。
上海端午文化地图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因正当初夏,容易发生各种疫病,所以古人称这一时节为“恶五月”。《夏小正》有:“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的记载。《礼记》《楚辞》中也有在此月以兰汤沐浴的记述。古人十分注意在端午时节不吃不洁不净的食物,旧时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挂菖蒲、艾蓬、蒜头,借以辟邪。节日的正午要喝雄黄酒,以苍术、白芷、芸香等药物烟薰室内。还要把雄黄抹在儿童的额头上,用意也是祛湿解毒,消除秽气,防止疫病。如此看来,端午节真可算是古代的卫生节了。今天又逢端午节,粽子、枇杷、黄酒、黄鱼、黄瓜、大蒜等当令食品又琳琅满目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传统的龙舟竞渡也在锣鼓声中紧张地进行着。
罗店龙舟
清代罗店古镇地图
罗店历史上曾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和文娱活动方面,其中最具特色和规模的就是端午节的龙船,其精美的艺术造型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江南一带久负盛名。
罗店是上海龙船的发源地,其形成与古镇“三湾九街十八镇”的水乡格局息息相关。罗店龙船源于明末,兴盛于清朝,每逢端午在镇上市河中竞渡,迄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30年代罗店古镇地图
罗店古镇水乡格局今貌
罗店龙船以小巧玲珑著称,船长6米左右,船体为木制,吃水浅,行驶轻快,旋转灵活,且头尾皆可拆装。从造型装饰上来看,既有本土的民俗风情,又融入了建筑、雕刻、织锦、书画等众多艺术的精华。船的龙头用整段粗壮樟木雕成,龙口衔一明珠,昂首翘尾,姿态威武。船身遍画龙鳞,配以浮雕,颇具立体感,各龙以自己本色为底配以其他色彩。龙颈置铁架,由两少年扮成戏曲人物,扎缚其上,称为“出彩”。其后为一座歇山式屋顶的牌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旗牌銮驾,俨然王者殿堂。再后为船体中部,有木框架供插旗之用,旗架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插八面长方旗,中层八面蜈蚣旗向外斜插,下层是十面三角旗。外观层次井然,临风招展,光彩悦目。丝竹班子坐于木架中,按龙船速度奏不同曲调,变速前进。船后部为一座两层六角亭,亭上装饰着色泽艳丽的刺绣品,亭下一位老艄公掌舵亭后坐两名小艄公,左右各执一面大旗。船舷两侧配有八名水手,身着统一服饰,执桨划行。船尾刀枪架上插着十八般武器,威武昂扬。
1950年代罗店龙船节场面
罗店龙船竞渡不以速度为主,而以引人入胜为佳。当爆竹响起,鼓乐大作时,由领头龙船带头,各船依次鱼贯而行,每过码头,各船由艄公指挥旋转,名叫“打照”,凡人多处有人出赏钱,则也一同“打照”。也有头船在一线前进时,突然调头与后随龙船呈“8”字形共同穿梭而行,别有情趣。划龙船日,四周乡民纷至沓来,桥头两岸人山人海,也有雇船在河内随龙船前行观看的,一时大小船只挤满河面,蔚为壮观。
罗店龙舟竞渡
罗店龙船现已被列入上海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标志着对罗店龙船的保护、抢救、利用、传承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2007年12月20日,经专家评审,罗店镇被命名为“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罗店古镇罗升路入口处牌楼
泗泾广利粽
泗泾下塘旧影
泗泾位于上海市西南郊,松江区北部。相传因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四泾之水汇聚于此而得名。泗泾塘是镇的中轴线,开江路(泗泾大街)东起张泾河,西至关帝庙,长达三里,街宽仅丈左右,青石板条铺就路面。大街两侧多为砖木结构两层小楼,房屋进深直抵泗泾塘,临街和临河的底层门面均开设店铺或商行。沿塘库处均留出丈把宽的过道,门前砖木结构的廊棚,户户相连,沿河贯通,可避免日晒雨淋。沿河建有河埠头航运上下货堪称便利,遥想当年,米厂、米行、手工业作坊多开设于此。徜徉老街,一侧是斑驳的古宅,一侧是宽阔的泗泾塘,极富水乡神韵。
1990年代泗泾古镇旧影
泗泾古镇的老馆子和名小吃历来有口皆碑。有谚为证:“阿六汤圆广利粽,洪喜摊粉味不同,腐干出自三星斋,洪兴美酒酱同丰。”这里提到的广利粽是由一家叫做延寿斋的老字号经营的。
广利粽子门店,是松江区“非遗”名吃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延寿斋开办于泗泾镇中市道院弄,就是现在的文化弄。店主名叫周广利,他的妻子极为能干,操持里里外外,终于创下名牌。广利肉粽选料极其认真,用的是本地产上等糯米,肉的大小有一定的规格,分骨头粽、肉粽两种,粽子用丝草结扎,呈长方形,每只重一两,肉多米少,用煮粽子的老汁陈汤煮成。其特点是松、鲜、爽、酥,咸淡适宜,香气浓郁。广利肉粽在松沪一带销路很好,上世纪20年代初,还在上海徐家汇孝友里弄堂口、南京路浙江路口的土产公司设有代销处。此后,泗泾镇相继出现多寿斋、益寿斋等多家粽子店,但都没有延寿斋广利肉粽的名气大。2014年5月14日“广利粽子制作技艺”项目进行申报,2015年4月21日公布为第五批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泗泾古镇风貌
除了广利粽之外,洪喜摊粉、三星斋豆腐店都是历史上的泗泾名店名档。再如中市下塘街的沈三记菜馆的爆鳝,陈锦记的“黑菜”乌龟肉,松鹤楼茶馆门口设摊供应的白切羊肉,都是泗泾镇上的一道风景。
泗泾古镇牌楼
枫泾黄酒
清代枫泾古镇镇河分界图
枫泾隶属金山区,位于上海西南边缘,与浙江省毗邻,可谓中国南方各省进入上海市的第一站。
枫泾古镇旧貌
枫泾古镇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这里已有百姓生息;一千五百多年前即已形成集市,原名白牛村,北宋名士陈舜俞曾在此隐居,人们景仰其清风亮节,改称清风泾。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建白牛镇,明代改称枫泾镇。枫泾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众多的历史名人,自唐代以来有记载的名人多达639人。
枫泾古镇
历史上的枫泾,因盛产荷花而有“芙蓉镇”的美誉。2005年“五一”黄金周,枫泾古镇旅游区建成开放,自此来此游人络绎不绝。2005年9月,枫泾镇被国家建设劝业会褒奖银牌,后又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德国莱比锡博览会金质奖章。
原枫泾酒厂生产的各类黄酒商标
上海黄酒最早起源于枫泾本地的三白酒。生于枫泾的清代诗人沈蓉城所作《枫溪竹枝词百首》中就有“听说新开十月白,打从缸甏让边进。”“十月白”就是十月份生产的三白酒。“酿取双燕酒一盏,落花舟清系船宜。”则是一副暮春时节枫泾人吃酒泛舟的写意小品。枫泾黄酒是以糯米为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发酵、压榨等多道复杂工序酿制而成。枫泾黄酒80%以上的主体产品是特加饭。所谓特加饭,就是以酿造时多添加米饭,少加水而得名,因而特加饭比普通黄酒在口味香气上高出一个品级。枫泾作为吴越历史重镇,当地黄酒既吸取了浙江绍酒的精华,又保存了江苏甜白酒的工艺,酒香清醇淡雅,色泽清亮,口味纯正。枫泾的酒业企业一直致力于对“上海黄酒传统酿造技法”的传承和保护,并于2006年为“黄酒传统酿造技法”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7年正式列入上海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