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时间:2023-08-27 18:03:26编辑:奇事君

前断时间写完北宋灭亡就有很多朋友问我有没有东京图,经过我这段时间的收集资料,终于收集了大部分的资料。下面主要透过地图概述东京图格局图。

东京城就是现在的开封,当时的开封可是达到了人口百万级别,不过大家可要知道1000年前的东京(汴梁)是当时的世界的大城市。

据史料记载,东京城的外城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长50里165步,城墙高4丈,宽5丈9尺,有12个城门。内城(又称阙城)始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周长20里155步,共有10个城门,2个水门。

东京城的大内,即皇城,建隆三年至乾德四年(962-966年),宋太祖对开封皇宫进行重建,先后建大庆、文德、紫宸、垂拱四大殿,崇文院(明堂)、六阁、景福和国史院、都堂等建筑。

新皇城东西宽约1050米,南北长约1090米(合七里余)。城墙原为土筑,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为砖砌。后虽又进行改建,而皇城布局未作重大变化。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新建延福宫,皇城范围增至九里十三步。政和七年(1117年),建艮岳。

开封主干道有一条,也就是中心街。它位于中轴线上,宽四十米,南从南薰门,北到宣德门,经过南薰门里大街、御街,过龙津桥,进入朱雀门后,那一段道路叫做天街,再往北过州桥,到达宣德门。

次干道有四条,南北方向的大街有两条,一条是东城的从宣化门直通陈桥门、另一条是西城的从戴楼门直达安肃门;东西方向直通的大街两条,分别是南城的新郑门直通新宋门、北城的万胜门到新曹门,四条次干道大街宽二十五米。

一般的大街每条都不能贯通全城,除了大街可以在途中找出位置,小街小巷基本上是查不到位置的。

除此之外,全城的五条斜街也是很有特色的街道,从这些街道就能看出东京城的繁华,历史上最先有夜市的便是东京城,当时人们在傍晚都喜欢去市内,那时候已经取消夜禁,人们玩得不亦乐乎。

河流规划布局

北宋东京城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全城有四条河流进城中,古人筑城讲究引水入城,但是一般只有一两条河水引入,然而东京城有四条河流,它是我国古代城池规划上的一个创新。

蔡河从城的西南方向入城,到曲麦桥后向东流,途中经过龙津桥、横桥子,整条河上有13座桥,河流到宣化门后,出城向南流入汴河,接着流入金梁桥后进入内城,再经寺桥流向东南,出内城南处,直达大通门便桥,最后自此出口流向东南方向。

金水河从西北水门进入,通过内城的护城河与宫城相交,河上有3座桥。

五丈河向城东北的斜方向流出,流向东北,从东北水门出城,河上有6座桥,这两条河都与全城护城河相交,构成水网体系。

城内其他建筑群布局

城内庙宇有单将军庙、泰山庙、白眉神庙等16座,宫廷有九成宫、东太宫、天清宫、遥花宫等16座,观有醴泉观、延真观、五岳观等8座,其余宫观庙宇也非常多,但是大多只能知道这些建筑的名称,已经找不到任何具体位置。

寺院佛塔有法云寺、大相国寺、开宝寺、繁台寺、太平兴国寺、显宁寺等15座。

院有观音院、兴德院、三学院、茆山下院等10座。

城中名楼有十三间楼、杨楼、白矾楼、长庆楼等,特别是斑楼、白矾楼最为出名。

除了这些,东京城的园林设计也很突出,在独建园池中,以玉津园、奉灵园、下松园、丽景门外的宜春苑等最为著名。

其他如方池、园池、蓬莱池,都是东京城内的园池景点,几乎遍布全城。

外城,又称新城、罗城,是东京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外城是在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所修筑的东京城的基础上增筑而来的,史载周长50里165步,“其高际天,坚壮雄伟”。由于历代的兵灾水患,昔日巍峨壮观的外城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并全部淤埋于地下2~8米深。

经过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外城的形制、北宋东京城平面实测图轮廓、范围及主要城门的位置已基本清楚。

经实测,整个外城遗址呈一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其东墙约位于文庄至铁牛村南北一线、南墙约位于开封制药厂至郭屯村东西一线、西墙约位于南郑门村至开封林场南北一线、北墙约位于大北岗村至南官庄村东西一线,四墙与今开封城基本平行,全长29120米。

北宋时期,外城共有城门14座、水门7座,目前已探出的有南薰门(位于开封第16中学院内)、南郑门(位于开封西郊南郑门村北)、万胜门(位于开封西郊土城村附近)等10余座,多为直门两重或屈曲开门的瓮城门。

尤其是西墙上的正门新郑门遗址,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下面是些城门图请大家观赏,方便大家知道当时的城防。如果不是赵佶赵构作死,金国人肯定是攻不下当时世界最繁华的都市。

上一篇:驱蚊草

下一篇:公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