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作者

时间:2023-08-23 05:46:27编辑:奇事君

贺敬之诗《回延安》深情诉说对革命圣地的赤子之心!

1924年冬,贺敬之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苦家庭,生活饥寒交迫。

1937年,他考入山东滋阳师范学校,由于抗战爆发,学校南迁,贺教之只得回家乡台儿庄。1938年,贺敬之为找母校,几个同学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来到武汉。

战局不断变化,学校带着学生们继续迁徙,来到四川梓潼停留。1939年,贺敬之决定要北上延安,和另外3位同学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驻地七贤庄。

在办事处的安排下,几个学生换上八路军军服,乘坐董必武、徐特立和吴玉章乘坐的车子一起同行。

卡车在国民党设置的关卡被拦住,董必武、徐特立以国民党参议员的身份与哨兵交涉,才得以放行。卡车进了延安,贺敬之见到了他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见到了延河水和宝塔山。

1940年,16岁的贺敬之被鲁迅艺术文学院录取,成为文学系年龄最小的学生。

1942年,中共中央在延安组织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席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贺敬之因年纪小,并未参加座谈会。1943年到1944年,贺敬之一直为秧歌队写歌词,担任秧歌剧的文字创作。

这期间,毛泽东主席的一系列讲话对贺敬之的文艺创作影响很深,贺敬之很重视民间文艺形式,他参与了歌剧《白毛女》剧本的创作。当年他只有21岁,成为了《白毛女》剧本创作的主要执笔者。

1945年,抗战胜利后,贺敬之离开延安,到华北联合大学工作。这一走就是11年,1956年,贺敬之再回延安,与11年前相比,中国革命已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已经到来。

这次回延安,对于贺敬之来说,延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如此熟悉,无比亲切。到达延安后,贺敬之重回了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去了鲁艺学校的所在地桥儿沟,访问了久别的延安乡亲。

贺敬之与老乡忆当年,看今日老区之变化,心中涌动的情感久久难以平静,创作思路奔涌而来。大家想让贺敬之在联欢会上出一个节目,贺敬之决定用最具陕北民间文艺特色的信天游形式来写。

他一边哼唱,一边写,一边激动地流着泪,到了天明,却发现嗓子失声,不能上台朗诵。这首一夜写成的诗,便是《回延安》。

诗中写道“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在此诗中,写诗人重回母亲怀抱的喜悦,写与亲人见面欢聚,一道追忆保卫延安的革命历史。写诗人目睹延安变化之大旧貌换新颜,写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

在这首诗中,有景物和人物描写,有浓重的情感抒发。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回延安》在1956年7月《延河》杂志上发表。后来,《回延安》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文,影响颇深。

上一篇:岩王帝姬

下一篇:11月4号是什么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