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四川省会成都市的区划变迁。成都市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会城市。
目前,成都市下辖了20个区县。那么,成都市20个区县的区划结构,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成都市是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西南地区综合实力非常强的城市之一。
成都市与重庆市联合打造的成渝城市群,发展潜力巨大,很有可能成为全国第4大城市群。
2021年,成都市的GDP总量达到了1.99万亿。2021年,成都市的总人口达到了2110多万人口。
目前,在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中,成都市的人口最多。
现阶段,成都市下辖了12个区、5个县级市、3个县,总计20个区县,分别是:武侯区、青羊区、成华区、锦江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新津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简阳市、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
那么,成都市20个区县的区划,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呢?
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历经明清两朝的不断变化,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区划轮廓。
从四川行省组建以来,成都府一直是四川的省会城市。由于外围地形的限制,成都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战争破坏,保留了很多古建筑。
在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成都府下辖了3个散州、13个县,总计16个州县,分别是:汉州、崇庆州、简州、成都县、华阳县、双流县、温江县、新繁县、金堂县、新都县、郫县、灌县、彭县、崇宁县、新津县、什邡县。
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
当时,四川省的情况更复杂,大小军阀混战了10余年,出现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的说法,对各地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
四川省的地形结构复杂、管辖范围很大,建国初期,出于实际管理的需要。
我国把四川省拆分为川北、川南、川东、川西4个行署区。行署区属于建国初期的临时性区划,行署区对应了各个省份。
在建国初期,除了这4个行署区之外,还陆续组建了皖北、皖南、旅大等行署区。
进入5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平稳建设时期,一系列的重要项目陆续开始。
4个行署区的区划过于复杂,并不利于发展经济。1952年,4个行署区被撤销,重新合并为四川省。
此时,成都市仅仅管理了5个区,分别是:东城区、西城区、望江区、龙潭区、万年区。
至于成都市外围的各个县,基本上隶属于温江专区管理。
1955年,成都市的龙潭区、万年区被撤销,合并为郊区。同时,望江区被撤销,并入了东城区,成都市的区划调整为3个区。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时间,1960年,成都市的郊区被撤销。设立了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再次形成了5个区的区划结构。
至于外围的温江专区,下辖了14个县,分别是:温江县、郫县、灌县、彭县、什邡县、金堂县、广汉县、新都县、双流县、新津县、蒲江县、邛崃县、大邑县、崇庆县。
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温江专区更名为温江地区,管辖范围不变。
成都市的管辖范围太小,没有下辖县,很多大型项目根本就无法展开。
因此,1977年,温江地区的金堂县、双流县,划入成都市管理。
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开始持续高速发展以后,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我国各个省份都开始进行区划变动,很多地区被陆续撤销。
1983年,温江地区被撤销,温江地区原本下辖的温江、郫县、灌县、彭县、新都县、新津县、崇庆县、邛崃县、蒲江县、大邑县,陆续划入了成都市管理。
此时,成都市合计下辖了17个区县,包括了5个区、12个县。
1988年,灌县被撤销,组建了都江堰县级市,成都市的区划调整为5个区、1个县级市、11个县,这样的区划格局持续了很长时间。
随着成都市的快速发展,1990年,成都市原有的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被撤销,设立了新的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形成了7个区、1个县级市、11个县的区划格局。
在90年代,成都市的彭县、崇庆县、邛崃县等地被陆续撤销,陆续设立了县级市。
截至2000年,全市形成了7个区、4个县级市、8个县的区划。
分别是: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金堂县、双流县、温江县、郫县、新都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
进入21世纪以后,成都市的主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很多项目已经延伸到了周边各个县。
进入21世纪以后,成都市的双流县、新都县、温江县、郫县、新津县被陆续撤销,设立了双流区、新都区、温江区、郫都区、新津区。
2016年,资阳地级市下辖的简阳县级市,划入了成都市管理。
此时,成都市12个区、5个县级市、3个县的区划结构已经彻底形成。
当然,出于发展建设的需要,进入21世纪初期以后,成都市陆续天府新区、东部新区、高新区等几个新区。不过,这几个新区属于功能区,情况很特殊,一般不会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