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禅
时间:2023-08-20 04:20:21编辑:奇事君
内禅是在世袭制王朝下,君主将君位禅让与其家族里的人,称“内禅”。因其是在本家族内进行,故得此名。内禅一般为父传子,但最早的内禅却是兄传弟。而侄传叔,叔传侄的事情在东亚国家也不乏其例。由于在内禅制下,受禅者取得君位具有很大的合法性。所以,宗室中有野心的人,多会逼迫君主内禅于己,而不采用废君自立的方式。故内禅之事,多非自愿。有些君主为保证君位的正常传承,会在临死前内禅,以防止宗室争位。
内禅制度的开创者
姒不降 ,姓姒,名字一作降。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一任王(一说第十三任)。他的祖父是姒芒,父亲是姒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在位19年,让位与其弟姒扃。据说,他即位后的第6年讨伐了九苑。晚年时,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弟扃。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他禅位之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史记·夏本纪》记载是不降去世后,其弟扃继位。内禅者的称谓
君主禅位后,一般在其称号前加“上”或“太上”,以示更高的尊敬。在皇帝制的国家,称“上皇”,“太上皇”或“太上皇帝”;在国王制的国家,则称“上王”或“太上王”;在天皇制的国家,为“太上天皇”,不过有时与皇帝制的国家的情况相同。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君主在禅让后并没有专门的称谓。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主父”,但此称呼并未流行开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追尊先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太上皇”之称始见史籍。汉时,高祖尊其父刘太公为太上皇,刘太公是第一位生前享有“太上皇”称号的人。晋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控制政府后迫惠帝禅位,并尊其为太上皇。“太上皇”开始作为君主内禅后的专门的称谓。后随中国的不断使用,其他东亚国家也开始接受。在有些时候下,君主禅位后,不在其称号前加“上”或“太上”,而是自创新的称号。如北周宣帝退位后,称天元皇帝。这都是特例。在日本,内禅后天皇出家为僧,称“太上法皇”或“法皇”。君主内禅后,其正室的称谓是在原有称号前加“太上”,即使与新君主是母子关系,也不称其为太后。如果内禅者与其正室是新皇帝的父母(至少名义上的),而新皇帝的祖母还在世,则新皇帝的祖母不称为太皇太后,称皇太后。因为太上皇后的出现,导致皇太后的称谓出现了空缺,必须由新皇帝的祖母来填补。君主内禅后未死,而新的君主后来也内禅,造成多个内禅者并存,就需要用一种新的称谓方式。在中国,只有过两个内禅者并存的情况。处理方法是,称最早内禅者为“无上皇”。而在朝鲜,则是搞一个折中方案,最早内禅者称“太上王”,晚的称“上王”(朝鲜是国王制国家)。
上一篇:春分的习俗
下一篇:十二星座的守护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