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简介

时间:2023-08-18 17:16:38编辑:奇事君

《建大慈恩寺令》是唐代李治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建大慈恩寺令

营慈恩寺,渐冀向功,轮奂将成,僧徒尚阙。伏奉敕旨,度三百僧,别请五十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其新建道场,宜名大慈恩寺。别造翻经院,虹梁藻井,丹青云气,琼础铜沓,金环花铺,并加殊丽。令法师移就翻译,仍纲维寺任。

作者简介

李治(628—683),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即唐高宗。631年,他被封为晋王。太宗去世,李治即位,于650年改元永徽。即位之初,在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共同辅政下,他继续执行太宗制定的各项制度,善于纳谏,并爱民如子,每日都引刺史入阁,询问百姓疾苦;训令崇俭,所以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富裕,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大慈恩寺

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又称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月,玄奘法师欲于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一是供安置、保存従西域请回来的经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二是借之以显大国威风;三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故迹垂世,供人瞻仰。高宗闻讯,遂向玄奘提出三条意见:一、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难速成,宜改用砖造;二、不用法师辛苦、破费,一切用度皆以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折钱支付;三、建塔地点改就寺之西院。

雁塔建好后,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形仿西域(印度)制度,不循中土旧式;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最上层以石为室,藏经像;塔下层南外壁有两碑,左为太宗皇帝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为高宗皇帝在东宫时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皆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书。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曾自述诚愿,略述自己皈依佛门经过、赴印求法原因、太宗父子护法功德等,最后说:“但以生灵薄运,共失所天,惟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诸,二圣天文寂寥无纪,所以敬崇此塔,拟安梵本;又树丰碑,镌斯序记,庶使巍峨永劫,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在建塔过程中,奘师“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慈恩寺塔自此成为长安城内、乃至大唐帝国的一处著名胜迹。

上一篇:萝卜干怎么做好吃

下一篇:糖粉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