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棘胸蛙栖息习性
棘胸蛙既能在陆地活动,也能在水中生活,一生离不开水。棘胸蛙生态条件要求较苛刻,要求“清、凉、静”的栖息环境。“清”就是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凉”则要求水温适中,最好终年水温保持在12~25℃;“静”就是要求栖息地远离人类活动区,林木葱郁,环境幽静。即使在夏秋季节,其栖息水温也不宜高于28℃。如栖息水温低于12℃,棘胸蛙便进入冬眠状态;达30℃时,会出现夏眠,不吃食,也很少活动;超过35℃,活动异常,甚至死亡。棘胸蛙喜栖息在底质为砂质的水域,要求水质中性至弱酸性,即pH在6.0~7.0。人工养殖棘胸蛙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选择的合理性,即养殖场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宜于棘胸蛙的生长和繁殖。棘胸蛙是穴性动物,白天多匿藏洞中或洞口。洞穴位置靠近水面,洞口不大,但洞较深,多在30~50cm或更深。冬眠时,往往雌雄同居,大小共处一穴。二、棘胸蛙活动特点
棘胸蛙习惯昼伏夜出。白天很少外出活动,只有到黄昏时分,才从匿藏处爬出,沿山坡或沟谷草丛寻觅食物,直至午夜甚至黎明时分,才返回洞穴栖息。通常在天气凉爽的晚上,其觅食活动最为频繁。棘胸蛙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只限于穴居周围几十米的范围内。棘胸蛙感觉器官特别灵敏,尤其是对气候的变化最为敏感。每当热带气旋来临之际,天气闷热的时候,棘胸蛙往往会倾巢而出,蹲在潮湿的石崖高处,或在溪流的草丛中纳凉,并频频发出“啯”、“啯”的鸣叫声,声音洪亮,几十米远处可听到。山区的村民常以此来预测天气的变化。在繁殖季节,棘胸蛙也会发出鸣叫声。
棘胸蛙攀爬和弹跳能力都很强。在自然条件下,为了觅食和其他原因,棘胸蛙常沿着水潭边的石壁攀爬,因而又有“石蛙”之称。在人工圈养条件下,也会沿着直立的池壁攀爬。
棘胸蛙可弹跳1m高,即使是刚变态的幼蛙,也可弹跳40cm高。棘胸蛙刚到新的环境时,很不安分,往往利用其良好的攀爬能力和弹跳力进行逃脱。因此,养殖棘胸蛙时,不论是刚从野外捕回的种蛙,还是自行孵化养殖的商品蛙,都要做好防逃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棘胸蛙对噪音和震动异常敏感。当听到噪声,或感觉到有震动时,棘胸蛙即迅速逃回洞穴,即使是正在摄食,也会弃食而逃。因暴雨造成水位上涨和水流浑浊时,棘胸蛙会自行爬上高处,或入洞匿藏。因此,山区的村民称棘胸蛙为“山精”。
三、棘胸蛙食性
棘胸蛙不同发育阶段的食性差别很大。在蝌蚪阶段,自然条件下,早期小蝌蚪主要摄食水中体积较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如藻类和纤毛虫、草履虫等。后期大蝌蚪则吃食水中体积较大的苔藓、植物碎屑,甚至吃食蚊子幼虫等。在人工养殖时,早期投喂蛋黄,之后投喂由麦麸、豆饼粉和鱼粉等制成的混合饲料。变态后的幼蛙和成蛙食性很广,且以肉食性为主。棘胸蛙主要吃食当地生长繁衍的昆虫、蚯蚓、蜘蛛、金龟子、小蜈蚣、大蚂蚁和蟋蟀等动物。个别蛙类还摄食小螺和植物叶片等,食性复杂。天然生长的棘胸蛙习惯于捕食活物。当它发现目标时,即迅速而跳起,扑向目标,用其特有的舌头把食物粘卷入口腔以吞下食物。在人工养殖时,从小经过调教,棘胸蛙也能摄食死料。这时可投喂由鱼粉、碎螺肉、麦麸和玉米粉等配制而成的混合饲料。
四、棘胸蛙年龄与生长
棘胸蛙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食物、温度和水质等因素。不同的生长条件,其生长速度差别很大。棘胸蛙蝌蚪完成整个变态过程需90~130天,有的甚至长达150天。棘胸蛙在蝌蚪和幼蛙阶段的生长速度略快于成蛙阶段的生长速度。刚孵出的棘胸蛙蝌蚪体长仅1cm左右,体重约0.05g,在人工养殖时,从刚变态的幼蛙开始,进行驯食,幼蛙和成蛙也会吃食死料。刚变态的棘胸幼蛙体长2.0~2.5cm,重3~4g。幼蛙阶段生长速度较快,第一年体重可达20~40g,翌年达80~150g,第三年上半年可增至160~200g。雄性个体的生长速度快于雌性个体。雄性个体最大可重达750g,雌性个体最大重达600g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