衮冕

时间:2023-08-10 06:00:45编辑:奇事君

衮冕,是指的衮衣和冕,是中国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是皇帝等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服装。《周礼》中即有关于衮冕的记载,从西周到明朝灭亡延续两千余年。各朝细节略有不同,大体样式不变,在清朝入关剃发易服之后消亡。

衮冕简介

史料最详细完备的是明朝的衮冕。明洪武十六年定衮冕制度,明代衮冕是历代以来唯一在文献、图样、绘画和出土实物几个方面都有详细资料存世的皇帝大礼服。衮冕还有比喻“登朝入仕”的意思。

衮冕即衮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仪礼·觐礼》:“天子衮冕,负斧依。” 见“衮衣”、“冕”。根据《周礼》记载,衮冕为王之吉服。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皇帝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十二旒冕。

亲王上衣绘火、山、龙、华虫、宗彝5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4章花纹。共9章,九旒冕。

亲王以下就不能称为衮冕了,因为不绣龙,但明代都称为衮冕。

世子七章,八旒冕。郡王五章,七旒冕。朝鲜曾获赐五章衮衣。后建文赐朝鲜以郡王爵服亲王服,遂为定制。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蘣纩充耳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 衮冕”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礼服。而改朝换代,根据古代的礼制,必须行登基大典,着衮冕,以传国玺昭示天下。所以每逢乱世除了传国玉玺,衮冕就是另一个争夺的对象。

据《新唐书》记载:公元880年黄巢占领长安(1月16日)后,在太清宫斋浴,于含元殿即位,“求衮冕不得,绘弋绨为之;无金石乐,击大鼓数百,列长剑大刀为卫。”说明黄巢当时曾想尽办法寻找衮冕。有专家分析,黄巢军队挖掘乾陵,就是为了找衮冕。乾陵西侧的黄巢沟,传说是当年黄巢派40万大军挖掘乾陵留下的遗迹。

上一篇:蛇虎

下一篇:扇贝肉怎么处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