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昆仑

时间:2023-08-07 07:49:59编辑:奇事君

昆仑山明明只有一处,为何谭嗣同写的却是“去留肝胆两昆仑”?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读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都是从武侠小说当中。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写下这两句诗并不是什么武侠作家,而是晚清著名思想家谭嗣同。

公元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一众维新派人士的建议和提倡下,光绪皇帝下令开展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本来会对当时朝廷各方面起到改良的作用,但是它也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于是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变法从6月中旬实行到9月中旬,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终于坐不住,他们不仅监押了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同时也大肆逮捕维新人士。

在这种情况下,变法已然是难以为继,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选择了到海外避难,以后再找机会。

但是谭嗣同却决意留下营救光绪皇帝,哪怕当时很多人劝他,他也执意如此,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

意思就是:没有离开的人就没有将来,没有因变法而死的人,就没有办法号召之后的人。

但事情却并没有因为他的留下而出现转机,不久后,他便被抓捕。在狱中他在墙壁上题写下一首诗。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前两句借用了两个典故。“张俭”和“杜根”都是东汉人,张俭因为弹劾当时的宦官,被迫害逃亡,但是在逃亡途中那些知道他的人家都愿意收留接待他借宿,不怕被牵连。

杜根则是因为上书惹怒太后,被下令用袋装着摔死,索性行刑之人仰慕杜根为人,所以便没有用力,准备之后偷偷放掉他,不过太后也起了疑心。

于是派人查看,不过杜根却装死隐瞒了过去。

通过这两个典故,谭嗣同想要表达的就是希望在逃亡路上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能够像张俭一样被人们保护,也希望他们自己能够像杜根一样,忍辱负重伺机而动。

当时的谭嗣同已然是身陷牢狱,但是他却一心想着出逃的维新派友人,这是为何?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就是火种,就是以后完成维新大业的希望。

这样的胸襟和深情希冀,怎能不让人动容?

后两句则是表达出了谭嗣同的视死如归。

倘若维新友人都能安然脱险,为以后卷土重来打下根基,那么自己即便是面对屠刀,也是慷慨赴死,向天而笑。

不管是逃亡避难的,还是像自己这样留下的,都是肝胆相照,就像两座昆仑奇峰一样雄伟壮阔。

初读这首诗的时候,可能很多读者都会有一个疑问:昆仑山明明只有一处,为何谭嗣同写的时候却是“去留肝胆两昆仑”?

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昆仑山本是山脉,这里的“两昆仑”只是昆仑山脉上的两座奇峰。从它的象征意义来说,离去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为了变法留下火种,以图卷土重来。

而留下的谭嗣同等人也是为了变法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信念。

不管是离去的还是留下的,其实都有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维新变法,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就像两座昆仑奇峰,比肩而秀。

其实这首诗一直以来也存在着版本争议。当时谭嗣同遇害后,这首诗是被监狱狱卒传出来的,据说原诗是: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枝根。

手掷欧刀向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

不过在后来传颂的过程中,被梁启超改成了现在的版本。虽然看似梁启超版本的诗作更有气势,写得也更有水平,但是原诗版本一样也很霸气,同样值得我们一读。

谭嗣同决意留下时,有几位友人劝他东渡日本,但他当时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所以他从一开始其实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和信念,只为了能够让变法被更多人认可。最终他也是求仁得仁,也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人,后来才会激发起更多的人投入到革新中去。

这也是谭嗣同最让人钦佩的地方,正如同有句歌词“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

上一篇:摩羯座和天秤座

下一篇:牛肉去腥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