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总会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
”虽然这些俗语我们耳熟能详,但要是没有一个伯乐,“千里马”或许永远被遗落在翠草松林之间。
要说伯乐对千里马的成全,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是一个值得我们说说的话题。
一、 萧何月下追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话我们已经太熟悉。
但你可知,关于萧何发掘韩信这一人才的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和《资治通鉴》皆花费了不少笔墨去记载。
后世,甚至还出现了以此为蓝本的戏曲——《萧何月下追韩信》。
在各地起义军相继揭竿而起之时,自幼熟读兵书的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韩信也加入了反抗秦帝暴政的行列。
他首先加入了楚军,投入项羽叔父项梁麾下。
在项梁军中,韩信虽正满腔热血却无处宣泄。
他没有被谁赏识,更别说得到重用。
是故待项梁死后,他只是顺势成为项羽属下,凭借在军中已工作了一些时日换得了郎中之职,成天跟在项羽身后为他提提武器。
因为离军中核心人物近了些,韩信也曾多次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项羽提一些建议。
但连自己尊重的亚父范增提出的意见都不采纳的项羽,自然不会在意韩信这个无名小卒。
所以直到楚败于汉,韩信等作为俘虏将被斩首,人们还是不知道那个成天跟在项羽身后搬武器的小小郎中其实是一个军事天才。
所幸,在斩首之刀真正落到韩信颈脖上前,他遇到了素来好心的夏侯婴。
因为“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的大胆发言,韩信被夏侯婴救下,并得到了与这位刘邦心腹深入交谈的机会。
我们不知韩信与夏侯婴到底聊了什么,但他一定借此展现出了自己的过人军事才华。
因为在这之后,夏侯婴即亲自向刘邦推荐了韩信。
从一个战败囚徒,韩信直接成了治粟都尉。
再之后,或许是刘邦太忙,或许是其他人才太耀眼,韩信始终并未得到与刘邦交流的机会。
所以刘邦也实在不清楚韩信到底出众在哪。
和夏侯婴关系不错的萧何倒是和韩信数次促膝长谈。
也正是在这反复交流之中,萧何逐渐认清了韩信的才能,并坚信此人于政权而言是个难得的天才。
而与刘邦身边大红人萧何已经交谈数次,韩信以为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过自己多次,但刘邦还是看不上自己。
所以一怒之下,他在军队正因战争而折损数十将帅的一个节骨眼上辞别刘邦大军。
韩信这一走并未惊动多少人,毕竟他只是“上未之奇也”的一个尚无军功的小人物。
但在得知韩信出走的消息后,丞相萧何急忙追了出去。
前边,“萧何月下追韩信”,从南郑县一路追到南江县。
后边,刘邦以为萧何也因大军一时遇挫而出逃,为自己失去了左膀右臂而大怒……
一两天后,萧何带着被安抚下来的韩信回到军中。
刘邦且怒且喜,笑骂萧何:“若亡,何也?”结果萧何严肃地回答:“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
之后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刘邦日益倚重韩信。
汉初三杰最终也有了这个“不起眼”的短小精悍之人的一席之地。
但再回过头来看,萧何当年对韩信的发掘,还远不止数次促膝长谈那么简单。
二、 萧何的“长者圣贤模式”与人才招揽
史家评价,萧何是汉初典型的“法家能吏型长者”。
在成为刘邦的心腹之前,他以刀笔吏出身,是典型的法家学者。
而与秦吏中的狼虎之辈不同,萧何尤其重视公正和包容。
正是因为有这种宽阔的胸怀,萧何才会在夏侯婴的牵线搭桥下与彼时身份地位远不及自己的韩信数度交谈。
亦因为“因世而权行”的政治精神,萧何没有因为韩信尚无军功就轻视他的军事才华,也没有因为韩信的离开而就此放弃这个人才。
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喜
当然,韩信与萧何的故事终究还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大抵也正是因为萧何有“因世而权行”的实际,所以在认为韩信会威胁到自己所支持的朝廷的时候,萧何才会毫不留情地献计铲除韩信。
所以即便是萧何这样愿意月下追韩信的伯乐,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伯乐。
他伯乐式的惜才很有解决燃眉之急的功利心。
比千里马珍贵的是伯乐。
当轨道上的攀附之风被涤荡干净之后,伯乐才真正成为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