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从天空往下俯瞰,京杭大运河是惊人的,横跨了8个省级行政区,穿越五大水系,这一切切都归功于历届朝代人民们的艰苦劳动。所以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聊聊大运河的历史吧。
大运河的历史简介
隋朝时期
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开凿了“永济渠”、“通洛渠”。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直通船舶。隋朝,杭州“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杭州商业、经济从此有了很大的发展。唐代以后,杭州后工业、商业、文化十分发达,成为重要贸易港口,日本、高丽、大食、波斯等地商人来往于此。
唐宋两代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运河每年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淅增大到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约合今 11.62亿公斤)。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对外贸易港口扬州和杭州等重要城市。唐末,吴越国因免遭战乱。杭州港口“海舶常至”,海外贸易日趋繁荣,并在杭州设置我国最早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博易务。宋代,杭州海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与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通商。北宋端拱年间,朝廷先于杭州设掌管蕃货、海舶、征榷、贸易、招商之事的海外贸易专职机构两浙市舶司,不久又设杭州市舶司。至元祜二年(1087年)止,杭州市舶司与广州、明州(今宁波)市舶司并存近百年,史称“市舶三司”。杭州港对外贸易兴盛,税收相当可观,成为朝廷重要财政来源。
元朝
专设都漕司正、副二使,总管运河和漕运事宜。会通河航道窄浅,水源不足,年漕运量不到10万石。元朝统治地区广阔,中国和欧洲各国、西亚各国、东南亚各国的商业来往很多。中国一些较大的城市,如大都、扬州、杭等,商业非常发达。从杭州到大都的南北大运河全部修好,从长江口坐船到大都只要十多天。
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明清两代规定运河漕船的载重量为400石。明朝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年漕运量约400万石,清代规定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5寸 年漕运最约400万石。明初,朝廷“海疆不靖”,禁商出海贸易;后期,“倭乱”行海禁政策,杭州外贸易衰退。宁波双屿港,16世纪,斯港有最大经济腹地---宁、绍、杭、嘉、湖、松、苏、常经济区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国内的制造业中心和大宗出口商品的主产地,是全国经济中心。因浙东运河与大运河相连,海舟过杭州湾就可入内河。宁波,是大运河的外围对外贸易港。
清朝时期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杭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翌年设海关于杭州拱宸桥堍。据中国《海关关册》统计,光绪二十二年至民国26年(1937年)的42年间,经由杭州关集运出口货物累计值银771,664,737关平两;征收关税值银27,152,047.7关平两;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22年的28年间,按海关章程行驶出入杭州港口的中外商船193,556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