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口”是指10岁。“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来借指儿童。“黄口”出自《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高诱注:“黄口,幼也。”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古代对小孩的称呼
赤子:初生的婴儿。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龆龀: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即指七、八岁的儿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欢儿戏》中写道:"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