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三省六部制

时间:2023-07-11 12:37:10编辑:奇事君
三省六部制介绍

三省六部制介绍

三省分为:门下省,尚书省和中书省;六部分为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官僚制度,从隋朝延续到清朝末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省六部制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制度

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沿革

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及工部。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南北朝亦有六部,然名称因王朝而异。

隋初六部名为吏部、礼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

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刑部,遂成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于尚书省。

宋代因之。

元代改统于中书省。

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

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

清代于天聪五年(1631)仿明制设六部。

初以贝勒(亲王、郡王)分别总理各部部务;各设满洲、蒙古及汉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

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总理部务;并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启心郎未改,至顺治十五年裁。

雍正元年(1723)以后常以大学士兼管各部,尚书以下各官时有增减。

据光绪朝<大清会典>及<历代职官表>记载,清代各部职官设有:尚书(从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务、笔帖式、七品小京官等。

六部职掌,明清略同,各部下辖诸司及官属,则有出入。

上一篇:NEWEST

下一篇:贺的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