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融资管理

时间:2023-07-08 03:47:11编辑:奇事君
供应链金融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 风险管理 金融工程

一、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1.金融工程的内涵

“金融工程”一词是由美国财务管理学专家约翰?芬尼迪(John D.Finnerty)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这是狭义的金融工程概念。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借鉴工程管理的概念,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用金融创新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和财务中的问题,包括产品的设计、定价、交易策略、金融风险的管理等。金融工程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性,它是金融创新的技术支持,其目的是解决金融问题如投融资问题、风险管理问题等。

2.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是金融业竞争的两大核心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外金融机构会大批涌入,与中国金融业进行竞争,而那些“洋金融”真正的优势就在于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因此,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工程是采用创新的手段进行风险管理。著名金融学家,美国金融学会前主席富兰克林?艾伦认为对于比较稳定的产业采用银行间接融资比较合适,对于创新性强、风险高的产业,最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既能获得足够的权益资本金,同时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嫁给投资者。从这个角度上讲,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可见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而且风险管理仍是金融工程的核心内容。

风险的内涵。风险是指人们在事先能够肯定采取某种行动所有可能的后果,以及每种后果出现的可能性的状况。

风险的处理。金融工程理论以最新风险管理理论成果为核心理论,包括估值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套利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尤其创新性地提出了无套利分析方法,将金融市场中的某个头寸结合起来,构筑起一个在市场均衡时的价值能产生不承担风险的利润组合头寸,由此计算该头寸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即均衡价格。面对风险时,金融工程通过建立一个风险趋势与原有业务刚好相反的头寸,达到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风险的完美中和,从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二、供应链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1. 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机理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供应链系统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如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如果合作伙伴选择不当,,将会导致在供应链运行中较大的风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风险。再如,委托之间形成的合同是否恰当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合作双方相互讨价还价、协商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交货状况会有不确定性、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产生不确定性;另外企业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总是具有不确定性等等。归纳起来,可以将供应链上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分为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如道德风险、市场风险等)和外生风险(Ex-ogenous Risk)(如自然环境风险)两大类。

2. 供应链风险的特征

供应链中各个企业面对各种人为的和社会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其直接反映在各个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与其预期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和利润的变化。供应链合同条款与金融工程中许多衍生产品具有相似之处,其中主要有如下几种期权合同条款,例如:回收条款(buy back policies)、备份条款(backup agreements)、弹性订货量(quantity flexibility)等。

供应链中企业面对的风险特征:(1)互动博弈和合作性: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会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为争夺资源,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势必展开激烈的博弈,同时在部分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基础上,又存在一定的合作。(2)传递性: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都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具有环环相扣的特征,故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积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3)“牛鞭效应”:供应链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扭曲而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

3.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点

供应链系统是由许多独立的企业环环相扣构成的一种非线形的复杂系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间的虚拟系统,使各成员企业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出发,把相关信息当作商业机密加以封闭,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资源的不能共享,使产品的价格偏离其价值,增加了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带来复杂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难度。另外供应链中不仅涉及众多的企业和货物供求双方,还涉及政府不同层次的多个管理部门,使供应链中风险来源复杂多变;再加之物流行业在我国还是个比较新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在风险补偿上没有一个定量的法律约束,致使供应链风险处理和供应链风险监控,在目前企业中还不能有效地实施。所有这些都增加了供应链中企业风险来源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

三、利用金融工程解决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措施

1. 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供应链中企业风险最终都体现在其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预期的不一致,导致其交易成本的上升和盈利能力的下降。研究表明金融衍生工具“天生”就是用来规避风险的,其具有准确性、时效性、成本优势和管理上的灵活性。金融衍生工具以其特有的财务杠杆(保证金交易)和对冲交易的操作,降低了交易成本,独特的双向建仓(买空卖空)使投资者的交易更加灵活,无论市场价格怎样变动,都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有效的规避和转移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可以将风险由承担能力较弱的个体(风险厌恶者,如套期保值者)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风险偏好者,如投机者),有的甚至转化为投资者的盈利机会,提高了投资者的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可供采用的金融工程工具有很多种,例如远期、远期利率协议(FRAs)、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等。

2. 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在期货市场可以进行套期保值,从而锁定成本。商品生产商、批发商、经营商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交易方向相反的操作,一个市场的亏损会被另一个市场的盈利所对冲,达到锁定成本,锁定利润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减缓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供求冲击。供应链的开始环节(生产资料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构造一个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实物远期合约,通过远期交易买空卖空,使供应链上游企业承诺在未来各期购买一定数量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向供应商购买一个选择权,通过选择权供应链企业可以决定并调整未来定单的数量,从而使价格波动的风险通过供应链企业的共同承担来规避,最终实现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率益性。

利用期货和期权构建组合合约,规避风险。期权交易是在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按事前规定的价格购买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期货合约的权利,但不负有必须购买或卖出的义务。超出规定的期限,期权合约自动失效,损失的只是所支付的权利金。期权交易可以使投资者在面对剧烈价格波动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期货价格上涨还是下跌,只要波动达到一定的幅度,就可以规避风险实现盈利。如交易者预测未来价格上升,买入期货合约的同时买入相关期权的看跌期权。如果期货合约价格朝不利的方向运动而出现下跌时,行使看跌期权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期货合约获利,从而降低持有期货多头的损失。如果期货价格真的出现上涨了,朝着对投资者有利的方向运动时,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高价卖出期货合约对冲平仓的同时放弃看跌期权,对投资者而言损失的仅是有限的权利金,却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在供应链企业间通过下一定的定金(权利金),拥有在将来某一时间内以协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指定产品(期货合约)的权利(期权),同时买入与预期价格波动相反的期权,从而使供应链企业风险最小,实现盈利。

四、总结

虽然金融工程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首先,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金融价格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均衡,这样使金融工程制造出来的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特别是某些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受到体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例如没有卖空机制;其次是我国企业改革尚不完善,金融工程的应用缺乏广泛的市场需求主体;再次是在我国基础金融工具品种开发不足,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的缺乏,衍生品市场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发展还远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局限了金融工程在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金融工程虽为风险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仍不是风险管理的“解决之道”。因此,企业必须综合考虑,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等,从容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付鸣.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必要性[J].辽宁经济,2006.(9).

[2]侯祥鹏等.运用金融工程管理企业风险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

[3]李湘露.应用金融工程构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0).

[4]沈笑一.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J].中国金融,2004,(6).

供应链金融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问题 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供应链金融管理范文第3篇

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商界越来越意识到,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未来,这是中国经济的基石。但是我们发现,企业的增长逻辑在科技和互联网的推动下,借助供应链和金融的杠杆,可以从一位数的传统增长转变为呈级数式的高速裂变,上市公司更是可以借此实现市值倍增。

实体经济的“产业+金融”的产融结合趋势,可以从政府所扶持的相关政策中得到体现。2023年8月初,银监会表态将扩大财务公司外延产业链金融试点;8月中旬,央行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启动产融结合城市试点。从城市到企业,无不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虚入实的明确态度,很显然,国家更希望资金能流动到实体经济里去。

同时我们看到,不少上市公司已经尝试将供应链产融结合作为转型利器,给行业和市场做了个试水,并带来了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数据结果。海尔作为一个30年的龙头企业,以产带融,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连接金融服务,从而调动上下游沉睡的大量资源。2023年4月供应链金融板块上线,一年交易量达到101亿,用户规模为200万。

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尝试以失败告终。那么对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借助供应链金融高速业绩倍增实现市值管理呢,如何搭建体系,如何找到方法论运用其妙呢?我们不妨以一家做印刷油墨的上市公司作槔子,看其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市值管理的三部曲。

第一步,依托供应链金融垂直纵向做供应链金融挖潜。具体来说,就是让这家企业从自己熟悉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出发,通过对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基于供应链实现金融支持,从而打通或进一步加强垂直产业链上的公共服务,比如公共仓储等。换言之,你能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卖点解决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资金短板释放他们的潜能,同时能快速从竞争对手那里把供应商和经销商吸引到你的平台上来。而且,通过参与供应链金融后,你能宏观涉足到产业链的各个节点,从一个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转化成一个产业链的资源组织者。

第二步,依托供应链金融横向产业链倍增。由于油墨只是印刷厂所需耗材的一个小品类,只占印刷厂耗材的5%。沿着印刷厂需求,搭建印刷产业链服务平台,将原来只供应油墨的服务横向拓展到纸张/PS板等其他95%的品类,不经意间,已经把自己的潜在市场空间扩展了20倍,从5%到了100%。整个产业在下滑,我们看到的巨大机会却是让自己的潜在市场份额扩张20倍。这个过程,实现从制造业到新实业的转型。

第三步,依托产业链做并购。我们来看看前面两步中的资本机会:一个是上市公司可以联合券商或银行发起供应链债权基金,服务第一步和第二步中出现的金融需求,同时锁定相关企业的优先投资权;其次,上市公司可以联合合作伙伴设立产业链股权投资VC基金,在纵横向体系里,寻找好的标的企业做股权风险投资。最后,上市公司还可以联合合作伙伴发起并购基金,对产业链上优质标的和战略标的进行并购。这种产业链上并购,标的情况基本透明,产业协同价值大,成本低,可以大幅降低并购风险。同时,产业链协同故事概念性强,增长快,行业壁垒大,可以极大获得资本市场认可,通过产融结合释放巨大市值拉动。

上述是一个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市值管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这个大战略框架下,撬动垂直产业链到横向产业链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供应链金融。而供应链金融最核心的就是风控。所以要让这个战略落地,就一定要做好供应链金融的风控管理。

要做好供应链金融的风控,一方面要依托上市公司的交易数据和行业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好金融的底层风控模型,应用供应链大数据的底层挖掘和数据分析,在贷前能做好供应链大数据的反欺诈分析和征信,贷后做好供应链大数据及经营数据的动态跟踪,并一定要建立供应链过程闭环实时风控的体制和流程,并固化在系统中,避免人性弱点导致的风险,在预设的过程风控模型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做到商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实现泛中心化、交叉验证的供应链风控过程化管理。引入专业独立第三方供应链大数据风控服务商来辅导并打造体系,是一种省时省力并且安全的做法。

供应链金融管理范文第4篇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供应商在销售环节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融资企业将在真实贸易背景下产生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申请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并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供应商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确定应收账款的金额和真实性后,核定质押率,向供应商发放款项,应收到款到期后,核心企业将应付金额支付到金融机构指定的账号。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经销商在采购环节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该种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预付货款给上游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发货到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由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并将既定仓单质押给金融机构,并一次或分次支付货款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释放相应的货物,若融资企业违约,核心企业将剩余货物回购,或者金融机构向核心企业索取赔偿额。

(三)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主要是解决生产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在这里也可以用在汽车经销商在运营环节的融资需求。存货融资是指金融机构接受存货作为抵押或质押,借助物流企业的监管,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在存货融资模式下,融资企业将所持有的存货质押给金融机构,并将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监管仓库,金融机构给融资企业授信,融资企业通过销售货物获取收入后,一次或分批向金融机构偿还款项,金融机构释放相应的货物。

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

(一)融资企业资信风险

应收账款下的融资主体是上游零部件制造商,融资企业是否会发生违约对应收账款模式下汽车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融资企业的资信风险与融资企业的规模、发展前景,财务状况、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二)核心企业的资信风险

预付账款融资要求核心企业作出回购的承诺,所以核心企业是否能够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回购,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供应链的资信风险

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水平能够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和保证核心企业进行回购,金融机构应考察供应链的运行时间,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往是否存在违约情况来考察供应链的资信风险。

(四)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

在预付账款汽车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企业将车辆质押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物流企业的仓库里,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是影响金融机构风险的要素。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可以通过物流企业规模、专业化程度、资金规模、历史信用记录、监管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

(五)质押车辆监管风险

质押车辆的风险主要在于质押车辆的价值、车辆是否投保和车辆的易损程度。

三、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汽贸企业信用数据库

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金融机构为汽车制造和销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服务项目,要准确的对融资企业信用风险作出评价,建立企业数据库是提高准确度的措施之一。建立企业数据库,需要对汽车企业的数据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等工作,系统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持。我国汽车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数据积累量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对汽贸企业数据不够完善,不能反映真实的企业信用情况,为此,建立汽贸企业信用数据库,丰富汽贸企业数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建立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应急系统非常重要,应急系统中,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信用风险预警,二是突发事件事后处理。建立信用风险应急部门,部门要做到整体由供应链金融风险经理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好部员工作,做好融资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措施。各部员职能明确,权责清晰。能够做好银行、融资、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有效沟通与相关信息共享;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参考制定的应急方案,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与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做出调整,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

(三)完善金融机构授信管理模式和融资业务流程

供应链金融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应用

一、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1)金融工程的内涵。金融工程是用工程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建立金融模型,进而计算金融收益与风险的一门学科,在现代金融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美国金融学家约翰?芬尼迪在1988年首次提出“金融工程”的定义:“金融工程是包含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地解决。”[1]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业务的开发设计,其实质在于提高效率。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型金融工具的创造,如创造第一个互换合约、第一个零息债券。第二,已有工具的发展应用,如把期货交易运用在新的领域,进而衍生出更多的期权和互换的品种。第三,把已有的金融工具和手段运用组合分解技术,生产出新的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远期互换,新的财务结构等等。

(2)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金融业竞争的两大核心问题是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就目前的金融行业的情况来看,国外金融与中国金融相比就胜在了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美国金融学家富兰克林?艾伦曾提出:“对于创新性强、风险高的产业,最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即能获得足够的资本权益金,同时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嫁给投资者。”[2]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风险管理仍然是金融工程的核心内容。

二、供应链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1)供应链风险的特征。供应链企业因为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交易成本提高和利润降低。供应链的合同条款和金融工程中的衍生产品有相像之处。主要包括如下期权合同条款:备份条款、回收条款、弹性订货量等等。供应链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传递性。供应链从产品的开发到流通都是有多家企业共同合作完成的,具有紧密相连的特征。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产业链进行积累和传递,甚至会拉低整个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第二,互动博弈和合作性。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供应链中的企业有各自不同利益取向,各个企业之间的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不完全的问题。因此,各个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定会展开激烈的商战,另一方面,作为上下游企业在部分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又有一定的合作。第三,“牛鞭效应”指在供应链企业间存在信息封闭的情况,导致供应链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扭曲从下游到上游不断扩大。[3]

(2)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点。供应链系统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商品、服务或信息,从最初的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整条链上的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和关系的一种集成。其由许多独立的企业构成,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中的虚拟的系统,导致相关企业为了获得企业自身最大的经济效益,把相关信息作为本企业的商业机密,进行保密和封锁,使得该领域的信息流通不畅,经营者只能掌握不完全信息,并且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市场价格不断波动,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难度。其次,供应链除了涉及企业与供应单位,还会涉及政府的多个管理部门,使供应链的风险来源复杂多样。最后由于物流行业属于新兴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还不完善,导致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控在企业中难以得到有效成果。以上三点原因增加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来源的复杂性。供应链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供应链的内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无法事前预测,导致供应链企业的实际收入与预期发生偏差,从而有了受损的风险。供应链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归纳为两大类: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

三、借助金融工程来实现解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

(1)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风险一般表现为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与预期不一致,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和盈利能力下降。而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好的规避风险的能力,具有时效性、准确性、管理上的灵活性和成本优势。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通过财务杠杆和对冲交易的操作,使交易成本降低,而双向建仓的特点是投资者的交易更加具有灵活性。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转移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甚至可以将风险转化为投资者盈利的切点,提高投资者应对风险的能力。

(2)金融的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在期货市场上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商品的上下游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反方向的交易操作,使市场的亏损为另一个市场的盈利所对冲,实现控制成本,达到预期利润的目的,从而应对价格波动带来的供求冲击。例如,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来实现规避和转移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形成一个上下游企业间的实物远期合同,通过远期实物的空买空卖,既可以使上游企业承诺在未来的时期内购买一定量的商品,同时可以向下游企业购买一个选择权,并依据选择权来调整未来订单的数量,使供应链企业共同来承担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实现生产的效率性、稳定性、连续性。[4]利用期货和期权构建组合合同,进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可以获得这种权利,也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用执行价格购买(或者出售)一定数量的定数量的标的物、权利。期权的买方行使权利时,卖方就要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例来履行义务。当然如果买方放弃行使权利,那么买方只是损失权利金,同时,卖方则赚取权利金。期权交易可以使投资者在价格波动面前有更多的选择,只要价格波动到一定的幅度,无论是价格上浮还是下跌,都可以通过规避风险来实现盈利。

四、结语

虽然金融工程在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金融工程发展并不成熟的这一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成熟,金融价格并没有达到完全均衡的水平,因而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不成熟,仍处于发展时期,企业的改革也并不完善,因而金融工程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市场需求主体,金融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金融工程的发展中仍有漏洞存在,不利于其发展。最后,虽然金融工程对于应对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金融工程并不是万能的。为了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应该优化自身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管理理念,科学决策,在危机中发现机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左相国,张伟.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23(03).

[2] 李婕.金融工程在供应链分享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2).

上一篇:万木争荣

下一篇:徘徊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