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创业

时间:2023-07-07 19:06:15编辑:奇事君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就业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爆炸时代,人类社会正迎来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抓住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在这样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更加庄严的历史使命。

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1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对于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学生。学校的声誉归根结底来自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创业后做出的成绩。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学校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然而,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就不了业的人,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高等学校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的人才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但不是毕业了就是人才,要成为人才,就要能就业、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

高等学校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各方面的投资就更多,学校的发展就更快。

2以适应就业工作需要为前提,加强毕业、就业教育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观念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就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联系起来,自觉地主动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洪流之中。就是要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开展毕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和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要认真抓好和严格实施毕业教育的每一个程序,妥善安排毕业生完成实践、答辩、鉴定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十几年来,在调整高校培养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科专业结构同过去相比,培养层次更加丰富完善,大批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起来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调整、改革的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以创业为导向,多学科结合,加强创业理论研究,促进高校发展

“创业教育”正式作为一个教育理念提出来,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20余年来的总结性和研究性的文章、专著不断问世,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已经历史地、必然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并日益显现出成为独立学科的趋势。创业教育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为日后创业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要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是创业研究的必然选择。其一,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已逐步走出精细化和专门化的老路,日益成为“复杂科学”。其二,“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横向学科或交叉学科。“创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创业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智能结构,如果说,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创业尚能成功的话,在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密集型创业。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因此而不能由某一学科来独立承担,多学科的参与已是历史的必然。其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步。既然多学科研究方法已走进高等教育,并给高等教育研究勃勃生机,那么,多学科研究就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和移植,形成血肉丰满的创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学科群。“创业”对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而现时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和永恒,那将是十分危险的!通过创业教育研究,特别是科技创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科学技术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的研究。通过创业教育研究,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科技知识,通过毕业创业找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点。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方面的教育极为重要。同时,创业成功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对创业过程与创业环境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学科的观点来研究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不长的时间内,在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构建较为成熟的高校《创业学》的同时,还创建诸如《创业哲学》、《创业经济学》、《创业人才学》等一批交叉学科群,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样创业教育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高校就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毕业生创业成功将大大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就业创业;评价体系;就业规划;指导模式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高校管理者与指导教师必须把握时代精神,改进指导方式,吸纳更多可利用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在线指导与互动交流体系,让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指导教师在线上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让获得个性化指导的大学生能准确把握个人的就业优势,选择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制定完善的就业规划。“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必须得到结构性调整,指导教师应秉承现代化就业指导理念,在社会实践中总结不同专业的学生积累的就业创业经验与反面教训,克服经费、场地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提升学生对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强化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普及后形成的特殊媒介环境。21世纪以来,媒介传输格局与数据分析技术高度更新换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网络空间内部逐步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各类传统实业经济逐步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高技术含量的信息科技开始在多个社会生产行业获得广泛应用并逐步扩散到其他领域,这一过程被称为“互联网化”。云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演化发展改变了社会信息环境,降低了网民获取社会信息的难度,我国社会网络普及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提升。“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性特征在于,网民能够使用成本较低的数字化设备中内置的云计算服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面向其他网络用户释放自身掌握有价值的社会信息,突破传统社会媒介网络的限制,构建全新的信息传播路径。而“互联网+”时代相比其他时期更为注重技术创新,在不同平台的虚拟空间中,网络设备的使用者能够汇聚来自不同领域的新元素、新技术,自行搭建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与资料分享网络[1]。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必须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指导工作的不同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适应时展和全新的信息环境,顺应社会大环境中的就业市场变化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不同行业的就业信息与可利用的创业素材资料,让高校学生认识到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使用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必要性[2]。

二、“互联网+”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正面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中寻找自身感兴趣的工作岗位,查询行业龙头企业的用人标准,评估个人职业竞争力,从多个数字化招工平台上获取最新的高匹配的人才招聘信息。大学生在网络时代能够获得更多容易把握的工作机会,基于个人在网络平台上搜集到的信息,制定较为严密、合理的阶段性就业计划与求职规划,寻找个别较为热门的朝阳产业所提供的管理型、技术型岗位,发现更多与互联网产业有密切关联的工作,在网络空间中与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深入互动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得了更大的选择权与议价权,能够在线上与用人单位的领导、部门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在遭遇困难问题时,向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多数与互联网产业有关的工作薪资待遇较好、能够满足部分高校学生的求职要求,受到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欢迎。高校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抓住就业与创业的机会,汇聚多种可利用的创业要素,如与风投资金、技术供应商合作等,在网上申请创办各类互联网企业,锻炼个人的创业能力与经营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国家有关部门每年均会颁布针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层面减免营业税、印花税等税费,对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免费维护服务等,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此外,高校大学生可以定期参加网上召开的互联网产业招聘大会,将自身档案录入数字化人才市场中,选择个人能够胜任的岗位投递简历,在招聘平台上搜集各个企业的资讯。就业指导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帮助,使之获得专业性的指导,积累个人工作经验,锻炼其信息搜集能力与判断力,并根据各类招聘网站上的信息来衡量企业的资质与发展前景[3]。

(二)负面影响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企业招聘资料的核查成本较高,多数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足,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无法自行建立配套的信息管理机制,很容易忽视辅导员与就业教师的指导,自行决定个人实习单位与创业方向。目前,我国网络人才市场的监管机制还不健全,部分不具备人才招聘资质的企业在数字化招聘网站上大规模投放招聘信息,误导了许多高校学生,使之浪费了时间与精力。部分高校学生受到互联网上的不实信息诱导,错误地认为所学专业不具备就业前景,难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因此逐渐丧失了参与就业创业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业进程处于停滞状态。多数高校学生并未接受严格、系统的求职能力训练,创业竞争力较差,无法与其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竞争,缺乏普遍性的工作经验,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工作能力强弱缺乏直观、准确的认识,容易被个别错误言论所诱导。指导教师必须依托客观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措施与创业能力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尝试性的创业训练中积累具备普遍性的工作经验,并搭建较为完善的创业团队组织框架,降低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创业的难度[4]。

三、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缺陷分析

(一)高素质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多由负责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教务人员负责处理,此类教务人员并未在社会生活中积累大量可用的求职创业经验,对“互联网+”时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缺乏了解与准确认识,很容易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误导部分大学生,使之走向错误的就业道路。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职人员队伍中专职人员较少,多以兼职形式负责此项工作,专业性较差,导致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无法传授给高校学生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与经验。部分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不会使用复杂的网络设备搜集各类行业招聘信息,只能够依托理论教材讲解教学大纲中的知识与脱离社会现实的求职技巧,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无法在线上进行,大多在线下实体课堂上开展,教学时间较少,不具备可持续性,无法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新时代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必须选择线上工作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予高校学生不间断的指导与帮助,以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工作风格、思维方式,明确高校学生的个人能力结构与能力发展趋势,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在线模拟各类求职活动,提高高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信息搜集能力[5]。

(二)未能建立完善的数据搜集与分析机制

国内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搜集机制,对人才市场中部分用人单位针对工作岗位所提出的能力要求缺乏了解,只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定期填写个人就业信息,并未针对部分高速发展的行业,缩短不同频次的数据搜集活动的时间差,导致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只能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落后3年~5年的行业数据与就业信息,此类信息的时效性较差。高校的数据搜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多数学生的信息使用要求。由于缺乏可用数据,指导教师无法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最近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创业能力,不了解社会生产体系中对个别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足。指导教师并未合理使用技术设备分析可利用的数据资源,未能认识到就业创业数据的使用价值,教师的数据分析能力与辨识能力较差,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符合学生的个好与认知方式,客观上阻碍学生正常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优化教学环境

传统的高校职业指导理念已不能满足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应准确把握“网络+”的基本特征,创新职业指导理念,增加更多的职业指导实践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在职业指导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行业发展现状数据,如就业率、行业平均工资、发展前景等。基于这些信息,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和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全面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的创新。通过使用网络技术和设计相关软件,学生可以构建一个具有模拟功能的创业环境,改进和调整项目计划。创业环境模拟是一种以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积累创业经验,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传统的创业指导理论相比,它可以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采用实用性信息搜集方法,记录各类就业信息

担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必须合理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设备,在网络上搜集不同领域的就业资讯与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必须选择性地使用高性能的数据分析设备与网络设备,做好人才招聘信息的分类与加工工作,评估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现的个人能力,如信息搜集能力、判断力、语言交流能力等。将学生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与网络上不同行业的人才招聘要求相匹配,找到最适合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工作,制定具备可行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学生主动使用各类技术,记录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就业信息与创业资料,找到于人才市场与网络劳务交易平台的用人信息,构建属于自身的个性化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模型。指导教师必须结合高校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找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指导方法,让学生逐步树立正面、阳光的职业观。立足于互联网空间,指导教师必须给多数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定期询问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情况与求职进度,为其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线上完成个人能力评估测试与心理测试,鼓励学生结合个人求职需要,获得具备较强针对性的指导。

(三)建立虚拟化服务评价体系,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强化作为指导教师的教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管理者必须集中资源,建立跨平台的综合评价体系,定期调整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基本参数,拓展高校学生表达自我的渠道。以学生反馈的个人意见作为基础评估指导教师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意见反馈平台,让接受就业创业指导的高校学生在线评分,根据个人学习体验与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就业创业成果,评估教师所提供指导的实际价值。校方还应清退学生满意度较低的指导教师,奖励满意度较高、获得突出指导成果的教师。指导教师应主动与教务部门、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合作,进一步完善指导效果评价标准体系,为需要帮助的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高品质服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身能够胜任的理想工作。校方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搭建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以便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招聘信息,并将社会上大多数专业对口的企业所的招聘信息发送给学生。在智能化管理平台上,校方可以建立数字化社区,在网络社区中,让学生与指导教师深入讨论政府所颁行的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提升各类行业信息的传播速度,完善此类就业创业平台的基本功能,为其添加在线意见反馈、专家咨询、资料查询等功能。高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与求职意愿,搜集平台上汇聚的行业用人信息,而且,管理者可以将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求职创业问题与问题的答案刊登在网站的求助界面中,并允许学生在社区中建立虚拟化的电子档案,记录个人求职经历,与其他网友共同分享个人经验,全面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校方应及时根据平台用户提交的意见调整平台的运作模式,争取满足所有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今时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形势谈起,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指出了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要遵循“大学生自主,政府支持、高校引导”的方针来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大学生打造新的就业平台。

一、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问题自然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和谐、民心稳定的大事,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和解决就业,是当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相应持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592万人,2023年已经达630万人,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除了没有相应增长,反而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将造成现有岗位的严重流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同时也带来创业的机遇,正所谓“危”中有“机”,危机孕育着机会。创业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创业往往具有就业的“倍增效应”,新创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有利于拓展就业途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低,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然而,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很低。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同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非常低。

(二)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即使是在高校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美国,也依然存在着相关师资不足的问题。相对于美国著名的大学而言,中国的高校普遍严重缺乏那些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这就导致了国内大学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缺乏有机结合

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有的是以学校的理论教师为主,同时聘请校外的一部分兼职教师,有的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些教师,或者是相应的科研机构组织实施创业教育工作。这些教师专业化能力不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有机结合;所实施的创业教育,没能实现系统化,达不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积极转变就业思想,树立创业观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在进步、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人们只有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应变能力,才能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二)对于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引导,改变教育模式,培养创业人才,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等,但其主要角色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学习知识、全面提高素质,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在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创新基础上创业。

(三)对于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政府扶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源

政府可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扶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或企业,既要给它们政策,又要给它们责任。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五、结语

大学生在祖国建设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积极引导、鼓励和带动大学生创业对于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让豪情满怀的大学生将美好的创业意向变成创业行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需要我们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就业 指导服务 体系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12-238-04

大学生创业就业难是社会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如何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新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形势分析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客观存在的状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生变化,第三产业主体发生变化。2023年,受到国内经济影响,大学生创业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作为高校毕业生这一就业群体,这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压力,大学生创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我们通过组织对广州地区有关高校和招聘单位的专题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创业意识较低,调查结果显示,39%学生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宣传工作开展不够广泛,大学生创业意识缺乏,而且,创业实践基地少,没有机会参与创业活动;创业激情较高,有24%大学生有创业欲望,而且表现比较强烈,大学生创业激情逐年增多,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统计创业人数不到2%;创业环境欠佳,目前,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完全认可和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得到高校、地方政府和家长的大力鼓励和足够的资金资助;创业资金短缺,调查数据显示,38%的学生认为自己想创业,但没有资金支持。处于创业期或准备创业的毕业生,资金短缺是创业重大问题。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资金资助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融资,但整个资助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落实。二是在就业方面就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工作经验缺乏,调查显示,有51.2%学生认为工作经验欠缺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平时也没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动手能力较差;专业能力不足,有31.4%学生认为个人专业能力不足是求职过程中主要障碍;缺少求职技巧,数据显示,有25.1%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欠缺对就业面试时很不利;冷门专业困难。调查结果有25.4%学生认为社会需求量饱和,对一些专业相当不容易就业;毕业学校歧视,专访中发现,36.7%学生认为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很多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一定要985、211工程院校毕业生,这些要求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较大。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较低

1.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比较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改革力度不够,未能做到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去设置学科和专业。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得到全面开展。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创业指导课程设置不明确,对创业指导课程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理论体系,有些高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创业指导服务观念落后。有些高校还是被动,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创业指导内容单一。面对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问题,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学校给予指导服务工作是多样化、全程化的指导服务,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创业就业政策与形势、创业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就业需求信息、职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心态调整等等内容。但从目前有的高校的情况看,指导服务内容比较少,这显然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是创业就业指导队伍较弱。高校创业就业课程指导老师,有的是学生辅导员、有的是行政管理干部,或者兼职教师,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综合能力不强,比如很多老师都没有懂得最基本的教育学、法律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又没有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所具备的创业就业知识,很难保证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三是创业就业服务形式落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服务老师,受到工作要求和专业知识局限,在全程化的创业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问题,造成指导工作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4.高校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未能满足学生需求。目前,高校都能通过各N方式和形式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基地,比如: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但有的高校仅仅是形式上的做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且,基地数量也不多,仅能供一部分学生实习或实践,未能满足大学生的各种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创业政策落实程度较低,创业就业环境未能得到较大的改观

1.产业转型升级不合理。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通过发展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就业难与经济转型升级速度缓慢有着密切关系,地方经济产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对大学生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5.提升创业就业指导服务质量。高校创业就业指导老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因此,一要提升指导老师专业水平。加强指导老师的专业培养和培训,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更新知识结构。二要做好兼职教师聘请工作。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创业理论专家、创业企业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三要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方式。高校要建立校园创新创业QQ群、微信群,搭建创业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加强创业信息交流,建立创业项目指南库,提高学生创业工作服务与指导的有效性。四要加强个性化创业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个性化指导和服务,是做好毕业生创业与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农村生源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边远地区学生等创业就业困难群体,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好他们的个性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全力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实现创业愿望。五要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工作,为大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创业就业观,自觉调适在创业就业选择中的不正确的心态,树立务实的创业就业理念,顺利实现创业就业。

6.开拓学生创业就业渠道。高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挖掘发现各个领域的创业就业岗位的就业机会。高校要落实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岗位,切实做好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泳鸵怠⒌街行∥⑵笠稻鸵倒ぷ鳌M时,要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创业就业,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7.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要建设和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产学联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协同发展,加强产学研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实践活动场所,为大学生做好创业就业准备和实训提供发展平台。高校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培育指导工作,大力促进产、学、研等多方面紧密结合,采用多样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实习实训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

(二)完善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良好创业就业环境

1.加强创业就业法律法规建设。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建设落后问题,国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构建比较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体系。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问题,加强创业就业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创业就业市场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对暂时失业大学生给予提供失业保险救济、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等相关指导与服务问题,都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法律法规保障构建完善的创业就业体制机制,加强宏观调控责任,逐步扩大创业就业需求,创造更多的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机会和平台。运用政策倾斜、鼓励投资兴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达到扩大地方创业就业需求。进一步完善企业补贴制度。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为调动大学生见习单位的积极性,政府要提高给予企业适当补助资金,并根据企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实习人数及实践基地设施建设、职业培训指导的情况在财政与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资金资助,保障大学生实习顺利进行。

2.加大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多种渠道,及时帮助大学生或企业深入了解和掌握国家及地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业信心,更好地开展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想。同时,通过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让社会和家长都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形成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大力宣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以及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树立典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3.解决创业就业困难学生实际问题。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困难的根本情况,出台一些符合地方实际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到达精准扶助创业就业困难大学生,增强他们创业就业信心。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标准,增加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对于一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要扩大对他们的经济资助力度,提供未就业大学生社保补贴,增加财政资助资金。在大学生就业落户方面,各级政府要消除毕业生流动限制政策,比如取消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跨省跨市区域创业就业限制和取消户口指标限制,以及一些不合理行政管理收费,让高校毕业生扩大创业就业选择的发展空间。

4.加快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充分就业提供基础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要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掉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企业产业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能增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就业。

(三)着力拓展学校企业合作空间,强化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意识

1.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工作。加强企业与高校创新协作,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校企双方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能力与见识,同时,能够增长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协同机制可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可以为企业产出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在大学生实习见习环节,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过多的实习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秩序,或者担心商业机密泄漏,或者认为学生理论水平虽然较高,但实际经验确实缺乏,帮不上什么忙,在实习见习中会增加工作成本,不肯接收实习生。在这一点上,用人单位应把向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地为社会培养储备人才,以增强大学生实践经验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3.消除单位选人偏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监督,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公开招聘信息,规范招聘程序,杜绝灰色招聘、公示录用结果等程序,为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安全与和谐的创业就业环境,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保障机制。

(四)学生个人做好职业规划准备,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影响个人职业目标的因素和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初步明确个人将来发展目标,并在大学学习期间根据个人的发展和兴趣情况对规划进行不断比较、修改个人的目标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给自己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创业就业定位。这有利于今后的创业就业目标的实现。

2.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毕业生要明确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要面对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在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退缩,要正确认识理想和F实的问题,做到客观公正地认识社会,适时适度调整创业就业目标,对就业期望值要有一个准确的估算,做到心里有底,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实现创业就业意愿。在创业就业领域方面,不要将创业就业范围局限于少数行业领域里,要拓宽创业就业范围视野,坚持多元化创业就业理念,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

3.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当前毕业生创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招聘大学生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也要相应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和塑造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参加专业实习和技能实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开拓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自身的创业就业竞争力。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从进入大学读书起就要有意识进行创业就业规划,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的创业就业做好必要准备。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比如社会企业兼职活动、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参与老师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加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熟悉各项事务和项目工作流程,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升个人创业就业能力有很大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GXJK10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建美,王莉芬,唐秋红.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2] 张应军,黄诚.浅析湖南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23(8)

[3] 杜玉波.努力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新局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3)

[4] 赵迎华,林玲.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23(7)

[5] 司趁云,赵月芳.浅析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2023(1)

[6] 刘文洁.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调查与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23(22)

[7] 吴向宇等.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4)

[8] 韩维群.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3(3)

[9]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

[10] 刘宏波等.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J].经济师,2023(10)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225)

大学生就业创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创业园 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3)12-0239-01大学生就业创业园是一个集大学生就业创业资讯、就业创业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比赛、大学生网上兼职、网上就业的交流平台,助想创业人士一臂之力。同时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政策的引导,让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断提高。

一、建设就业创业园的必要性

首先,建设就业创业园,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他们在就业创业园通过创业实践,可以对社会工作岗位要求尽快熟悉,也能更深度地接触社会;如果大学生能够创业成功,既实现了自身就业,又带动他人就业。

其次,建设就业创业园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就业创业园,积极推动了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普遍开展,为高校创业活动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高校形成了浓厚的创业氛围。

二、就业创业园的现状和不足

由于就业创业园起步比较晚,各个高校都正在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

(一)对就业创业园的认识不足

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认识不足,高校中尚未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专门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育成和扶持体系不够健全。

(二)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不够高

目前,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形式、内容单调,大学生接触创业教育的机会较少;很多大学生不够关心创业活动,参加相关活动有畏难情绪。此外,他们对政府制定的有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也不够完全了解。这些都阻碍了就业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园优惠政策不能与社会很好地接轨

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并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很多地方企业或私企对就业创业园政策重视不够。就业和创业的成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力,但现在很少有风险投资商愿意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也没有相关企业愿意主动提供实习基地。

三、建设就业创业园的对策

(一)确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园的宗旨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就业、创业园的建设宗旨应该放在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如何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上来,即其宗旨由就业转变为创业,好好利用大学生创业园这个平台,提高大学生就业实力,拓宽就业思路,为促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出贡献,积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着力加强就业创业园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中介服务的虚拟化,帮助学生进行商业计划书的撰写、项目评估、资助申请、提供高层次的法律服务、财务申报和管理咨询服务等。

(三)优化管理,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创业园需要进行独立的、科学化管理以及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形成以政府为先期引导、大型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为后盾、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的优势互补、多层次的综合大学生创业园体系。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创业园建设,应注重实效,在创业的周期中,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园的具体情况,从始至终真切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大学生整体创新创业素养,最终形成浓厚的全社会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时椿,常建坤,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朱建国,王明勇等.大学生创业指导.新华出版社,2009.1.

[3]费斯威,韩玉芬.学生“创业园”对高职教育的辅助价值.教育发展研究,2007.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下一篇:倒拔垂杨柳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