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管理活动,是一个在遵循效益、规则、权责、人本、系统等理念基础上,通过协调组织内部利益关系和组织外部利益关系,以实现具体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自觉过程。一般来说,在工商管理活动中,效益是管理目标,规则是管理依据,权责是管理手段。工商管理活动中,如果缺乏规则意识和依据,权责就无法落实,人本思想就会落空,管理系统也将出现紊乱,最终还会导致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难以完全实现。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工商管理活动的科学化,必须首先实现工商管理活动的规则化。应该注意的是,在规范工商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则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显性的和刚性的规则是法律,因此,实现工商管理活动规则化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的法治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外高等学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中,都趋向于将与工商管理活动有关的法律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传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同国家和地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法律课程的名称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英、美等国高校一般称该课程为“商法”,我国香港地区高校则称该课程为“香港商业法”。但是,总的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高校开设的该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不存在根本性差别。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但是各高校对于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高校认为,该门课程虽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但是该门课程的性质是法学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所以应当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才能作为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此外,各高校对于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高校将该课程视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选修的专业课程,有的高校则将该课程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修的专业课程。
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结构及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宄”课题组,对经济法这门课程的性质,以及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研宄,确认经济法这门课程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目前,虽然对于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的认识已经确定,但是,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界对于该门课程的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宄还是较为薄弱的。其表现:一是对于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的研宄还欠深入,二是对于该门课程特有的教学方法的研宄也很不足。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目前较为迫切的任务是,在对该课程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宄的基础上,要深化课程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的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虽然在课程名称上仅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两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在课程性质上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设置的目的是使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与工商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后者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法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设置的目的是使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司法实践中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由于经济法课程与经济法学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因此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是不相同的,不能简单地将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移植于经济法课程之中。当前,有必要以经济法课程自身的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为根据,以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在充分考虑法律科学与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的关系的基础上,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偏离的状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经济法基本内容包括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但远远超出经济法这一部门法的范围。其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学科领域与工商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票据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金融法、国有资产管理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分,介绍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我国各高校使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该门课程教材的名称不统一。有的称为“经济法学”,有的称为“经济法学概论”,没有体现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也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教材的名称难以区别。二是该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内容缺乏清晰的逻辑联系,仅仅是对与工商管理活动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的简单罗列,并且教材中各种具体法律制度的介绍“各自为政”,“深浅不一”。三是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并不完全法学的思维逻辑”,而且也未符合工商管理类学科所特有的思维逻辑,教材内容的表述没有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四是该课程的教材内容的介绍一般都是简单地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逻辑上的归纳和演绎,缺乏相关法律条文的导入和实际案例的解析。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新编写该门课程的教材。首先,应当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教材定名为“经济法律概论”,以体现该课程的课程性质,使之鲜明地区别于法学类专业的“经济法学”教材。其次,要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与工商管理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体系,以使之与工商管理活动相关的各种具体法律知识融为一体,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第三,教材的表述应当“深入浅出”,体现工商管理类学科所特有的思维逻辑,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工商管理类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第四,该课程的教材还应当将法律条文、法理、实例联接成一个契合体,让学生在了解相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上,理解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并且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在原有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运用的是“一言堂”式的传统讲授教学法。近年来,各高校的经济法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传统讲授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扬弃,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但是,目前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案例置于讲授的内容中,作为辅助讲授内容之用,并非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没有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要充分吸纳传统讲授教学法、自学指导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合理内核,对传统讨论教学法进行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所特有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1、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品德教育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2、应用基础课:“高等数学(一),大学语文(专),英语(一);
3、学科基础课: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经济法概论(财经类,企业会计学,中国税制;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关键词]专业导论课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1-0124-02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普遍面临着专业学习的迷茫与困惑,导致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在经过几年的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后,不少学生依然对所学方向及其未来发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专业导论课陆续走进了高校的课堂。起初,专业导论课程被部分高校视为“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教育方法”,[1]后来,很多高校将专业导论课作为专业基础课而更加重视。有教师对于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情况展开了调查,调查的结论是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开设是持非常支持的态度的,反应是很热烈的。[2]从笔者主讲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两年的情况看,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然而,要讲好这门课所需的教材、教研成果等还比较缺乏。因此,笔者总结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期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对于专业导论,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教学的重视。
一、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专业导论课程的地位决定了其主要授课内容。笔者经过广泛查阅资料与调研,将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的内容确定为四个大方面:一是关于专业的一般性知识,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专业发展历史等与专业相关的一般性知识;二是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习实践等及其之间的关系、年度教学安排与学校所提供的实践条件与特色;三是专业的就业与择业问题,包括专业最近几年就业的大体状况、主要就业领域与职业大类、主要职业的市场需求特点与晋升通道、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主要通道介绍等;四是专业人才的主要素质能力构成、要求与专业学习方法等。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内容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认识工商管理专业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前景、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哪些课程是本校的专业特色、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主要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以及学生该如何在大学四年里安排好自己的目标等。
在还没有开始专业导论课之前,学院每一年都得花很多时间来零散地处理和解答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及其前景的质疑。学生们最大的问题与担心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泛而不精,虚而不实,我学来有什么用?未来我拿什么去就业?进入社会以后我能够干什么?怎样去干?”等。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之后,类似的质疑明显减少了很多,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了该专业存在的市场价值和自己未来的主要努力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在我校是放在大一年级上学期开课,16个课时,每周安排2节课,共连续安排8周。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一代,在经历了应试教育的折磨,进入大学以后,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的传授知识,调动课程的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他们就会上课睡觉、玩手机或干些与课程不相关的事情。专业导论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门专业课,如果讲得不好,不仅影响该课程的学习,更影响到学生的专业信心和后续的课程学习,甚至四年的大学生活,因此需要教师多下工夫。
第一,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最好请一些企业管理人士现场说法。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专业的一般知识、课程体系、部分就业择业内容都是由自己讲解,大概共讲解12节。其他内容聘请外校人员来进行讲座互动,安排2次,共4节课。一场讲座是请本地一位企业家或中层以上的管理工作者来做,另一场是请本校本专业毕业的几位从事管理工作的毕业生来与学生们进行圆桌交流。企业人士与师兄师姐们进入课堂,更能够带来一些真实信息,特别是关于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能够说得具体、全面。那些毕业学生既十分熟悉大学校园,又有社会工作经历,他们的话学生们觉得更加真实可信,更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而且,毕业生自身的工作单位与能力素质展现本身也具有良好的榜样效应。
第二,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从身边或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问题、企业现象引发问题讨论,引出教学重点内容。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资讯搜集能力强,特别熟悉或关注企业品牌、产品和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新闻。所以,尽管他们只是大一新生,但是他们的一些表现令人惊讶。因此,每一个重要内容最好都是从启发式提问开始。如在讲到专业课程及其之间的联系时,先问学生:“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它往往会碰到哪些问题?为什么?”从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中,引出《管理学原理》、《税收》、《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法》、《财务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
第三,广泛搜集资料与学生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长期搜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经典文章复印给学生阅读,下载一些比较经典的与工商管理或学生就业相关的视频在课间播放。如将《职来职往》等节目的视频剪辑播放给学生看,非常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再介绍一些工商管理的经典书籍、企业家传记、相关电影等给学生,并请一些学生来共建资料共享平台,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第四,注意教师的身体力行与以身作则。90后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断增强,对于教师的PPT,甚至是教师的整体着装形象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与集体评价。教师的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也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授不仅要注意自身形象,还要注意将PPT做得美观大方,简洁漂亮,有自己的特点。
第五,充分鼓励学生利用答疑时间与教师展开深入交流。大一新生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学习环境进入到以自主性为主的大学学习环境以后往往很不适应。在这个过渡阶段,更需要任课教师的热心帮助与扶持。专业导论课本来就是一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适应阶段发挥着独特作用。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答疑时间,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与教师开展深入交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大门。
三、成绩考核与评定办法
该课程通常就考查课,但根据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也要给出充分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依据。笔者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定为各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程论文阅读、课程表现和课后的资料分享等环节;期末进行开卷考试,让学生回答几个大问题,主要考核他们的专业认知能力和对未来的专业学习目标与主要措施的认识程度。
总的来说,专业导论课很有开设的必要,但是要上好这门课,帮助学生完成大一的过渡阶段和对于专业的基本全面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更多的优秀教师关注该课程,献智献慧,共同谱写新篇章。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1-3.
[2] 李鸿昌,龙肖毅,赵建军.对专业导论课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大连学院学报,2023,(1):88-91.
[3] 宋育红.如何给大一新生上好专业导论课[J].价值工程,2023,(3):246.
[4] 高海霞.工商管理类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心得[J].科技视界,2023,(7):34-36.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一、会计学课程的定位
会计学课程是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背景下,学生在学完各专业基础课程后,在海外学习中将确定其专业方向,而这个方向未必是会计学。因此,研究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上多数非会计专业人士而言,会计工作无非是记账、报账,麻烦又琐碎。如果学生认定未来的职业生涯不在会计或审计领域,往往会忽视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从教师来看,教师对作为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定位也缺乏深入的研究,一般采用与传统会计专业的学生相同或类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专注于如何生成会计信息,而不是如何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失去了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机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向往是研究该课程定位的出发点。
目前,会计教育已经细分为两大规模市场———职业化的会计市场与非职业化的会计市场。前者强调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视角架构会计教育体系,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正是基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视角。而后者强调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视角架构会计教育体系。欧美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造就了大批相对成熟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应也产生了更为普及的会计教育事业,会计与理财课程在中学阶段已被列入选修课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规模日益扩大,同样也意味着会计知识的需求者已经从专业人士扩大到更为广泛的非专业人士。传统以会计信息提供者为导向的会计教育系统,关注会计信息的生成,更加注重对会计数据的加工原理和过程的阐述。因而在教学安排上往往遵循“记账方法-会计循环-各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报表”这一路径。然而复杂而抽象的会计核算过程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出发,如何合理和正确地分析并使用会计信息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如何利用财务报告信息评估企业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投资决策、优化投资结构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应定位于,教授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从这个角度出发,财务报告应是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育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通过与资本市场实际案例相结合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而这也是多数西方会计学教材编撰的起点。
二、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改进
我国的教育体系比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一种知识教育,因而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的方式,不太重视学生的参与作用。比较而言,国外的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如何撰写报告、如何当众演讲、如何与人沟通等基本职业素质,因而表现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有基本的商务沟通课程外,还将沟通的形式与技巧贯穿各门课程的始终;教学方法的安排上,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主动学习知识,同时锻炼相应的技能。
以加拿大ConcordiaUniversity的会计学教学为例。学生在满足基本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选课,并且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每门课程会给一定的试听时间,学生在试听后决定其去留。在开课前学生信息包括照片等已被送达授课教师,由于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因此每个课程建有自己的电子交流平台。各门课程通常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本,教学大纲(CourseOutline)在整个教学工作占有重要作用。在课程开始前学生就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学大纲,大纲中列出了课程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列出需阅读的参考书目,以备学生课后阅读。学生在课后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文献、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一方面使学生对有关问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技巧。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课堂讲授(Lecture)大约只占30%的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和研讨(Seminar)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老师会根据教学主题设置相关的研讨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筛选分析,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及观点,并与同学和老师研究讨论。此外还有专门的辅导时间(Tutorial),教师通常每周会安排两次专门的辅导时间,或者由学生和老师预约,老师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遗留问题进行答疑,或者辅导作业和讲评已经完成的作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会计学教学方式与英国类似,在课堂讲授之外,研讨会、书面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课本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学资料丰富,如《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财富》等与实务紧密联系的期刊杂志也是教学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国外的经验,笔者认为在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教学中,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突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地位。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应该获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明确某一课程的教学安排,避免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等待状态,便于其主动学习。二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通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研讨、项目研究和课堂演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融通,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同步的目的。三是建立学生与教师沟通的顺畅渠道,以便寻求帮助。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学过程中急需提高的能力。
随着近年来我国出国交流、进修教师的日渐增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在会计教学中出现和推广,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改变,多数教师都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总体而言,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然欠缺。这固然与我国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关,然而体制背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过于模式化的教学评估忽视了教学主体的差异性,既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也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压抑了教师“教”的乐趣和学生“学”的兴趣,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迫于强大的科研压力,教师分身乏术,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运用常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因此,追求并实践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才能促成教学模式的真正改进。
三、学生评价模式的比较与改进
有效的学生评价模式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国,与知识型教育模式对应,学生评价往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的考核只占到极小的一个部分,学生“分数至上”思想普遍,学习目标单一,不追求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和技能的提高。比较而言,西方国家对学生的评价相对更全面,既注重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发展,也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种多环节全过程的评价模式。在加拿大ConcordiaUniversity会计专业,学生成绩评定分数平均分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包括作业(Assignment)、测验(Quiz)、期中考试(MidtermExam)、课堂演讲(Presentation)、项目研究(Pro-ject)、期末考试(FinalExam)等。以该校财务会计学(FinancialAcc-ounting)和管理会计学(ManagerialAccounting)课程为例,其评分体系如表1:学生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挣得分数。在部分课程中,如果学生在平时已经挣够了“优秀”的成绩,甚至可以不必参加期末考试。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雷同的试卷通常被判定为舞弊而取消成绩,剽窃及舞弊的严重后果被学生广泛认识。在澳大利亚,学生的成绩由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共同决定,三者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当,以保证学生成绩的公允性和准确性。对于以应用为主的课程,如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金融分析、财务软件等课程,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则是最终成绩的决定因素,而没有期末考试。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等国也采用类似的学生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多数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20%、80%或30%、70%的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例大,而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也比较模糊,并且学生通常在学习结束后才能获知其平时成绩,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只追求“期末考试过关”即可,而忽视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自身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因此,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议:一应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在课前就明确其评价标准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为之付出努力;二是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除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商科学生而言,沟通能力(包括书面沟通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应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三是可以学习西方高校的经验,允许平时成绩足够优秀的学生免予参加期末考试,以进一步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个人观点;四是严格处罚舞弊行为。通过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设计学生评价体系并付诸实践,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海外学习和生活。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创业教育,主要是指服务于创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实践,帮助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1]课程既是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高职院校创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决定着创业人才的生存空间与发展价值。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其创业特质是不一样的,与理、工、医、农、艺术等类专业的学生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由于专业限制,缺乏技术支持,该专业的学生创业的技术基础十分薄弱,加之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所获得的创业素质迁移也比较弱,不利于本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如何因材施教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对创业教育课程认识不足。目前,还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和本专业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许多高校管理者视创业教育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认为在当前就业率低的情况下谈创业教育有点不现实,更多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的教育。这种狭隘的认识导致的后果是,使创业教育印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扼杀、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创业积极性。[2]
1.2 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属于经济学领域,还没有成为一级学科,甚至不是二级学科;各个高校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但是还没有系统地纳入到国家的教学安排中。[3]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上。
1.3 课程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传授理论知识多技能培养少。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受教师自身素质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我国一些院校创业教育指导缺乏吸引力,教育方式上流于简单化,灌输多而启发少:“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我讲你听”、“黑板+粉笔”的形式广泛存在。技能培养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能。
2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
2.1 课程目标。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实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创业教育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4]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开展创业课程,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创业能力,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够创业致富,掌握创造新价值的规律。
2.2 课程内容体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更加突出创业,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以及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形成理论学科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内容体系。
2.2.1 理论学科课程的设置。创业教育的理论学科课程可以分为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三类。公共课主要是安排在一年级的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结构,丰富其文化素养,让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的特点、运作规律以及应对方法。公共课主要包括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创业法律、投资分析、团队创建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这类课程除了要介绍国内外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要进行重点分析。专业课。专业课为必修课,主要安排在二年级。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基本功的练习,旨在形成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课开设的课程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创业市场调查、项目决策、市场定位、选址、营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税收管理、绩效管理等课程。选修课。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可以主动选取的课程。选修课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创业哲学、团队创建、风险管理、战略管理、行业知识、商品知识等相关知识的课程教学。
2.2.2 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环节,是将理论教学中的模拟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针对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创业设计、案例教学及计算机仿真手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可贯穿于二、三年级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属于必修课。创业实践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或实习基地加以体验,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和体验创业过程中千变万化的复杂环境,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和创业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实践课程能够从多方面、多渠道扩大实践主体的知识范围,丰富其知识和经验,同时还可以提供将知识和信息运用于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的机会。实践课程的设置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小组活动、听取创业者报告、创业方案大赛、参观企业、在校办企业或校外的生产实习基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到社会上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等。
2.2.3 环境课程的设置。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环境课程是一种相对显性而言的、隐性的、潜在的课程方式。环境课程能够使大学生在校园的各个空间、部位、活动中都会感受到这门课程中有形创业教育内容的启迪和感染,从而不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创业行为习惯。环境课程通常不是以课程设置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以学校的物质文化作为载体,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把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设计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如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机制和价值观念,通过宣传栏、广播等阵地布置,鼓动创业立志成才的名人名言,张贴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和照片,结合学风、校风、教风建设举办内容形式都具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观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题材的影片,通过师生人际互动拓展和优化创业教育的心理环境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其创业精神。
3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
能否选择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将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的效果。创业教育课程应当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模拟、校外实践等多条途径来实施。
3.1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最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必须安排足够的课时来满足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借助不同形式与内容的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及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在课堂教学时,可以以问题为中心,使学生对在现实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创业交流与公关、如何提高在创业过程中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能力、如何激发创业个体和创业团队的创新潜能、如何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及如何制定商业计划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企业经典案例、成功企业发展史、企业家传记等相关书籍及网络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把所学的抽象的知识和企业实际结合起来,达到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目的。
3.2 校园模拟。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创办创业论坛、提供创业项目顾问团、举办创业大赛等方式来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实施创业教育。学生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积累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其次,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比如承包、租赁校内的各种商店从事经营活动,如学生超市、学生书报亭、学生家教部等。再次,当条件具备时,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鼓励学生个人或合伙创办公司,学校为其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3.3 校外实践。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关键。学校要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政策、创业资金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让企业参与学校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比如与企业共同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将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一线员工引入校园;利用集中时间比如暑假让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学生创业训练营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此外,也可以与一些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园区企业进行全面合作等方式提高创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练晓月.试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今日科苑2009(22) :213.
[2] 张涵.高职院校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21):108-109.
[2] 刘康生.高职院校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23(12):101-102.
[2] 李海宗,郭欲丹.论我国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