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

时间:2023-07-07 08:10:09编辑:奇事君

初唐诗歌风格

导语:初唐文学受到**变更及齐梁气象的影响,表现出多种风格。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初唐文学主要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唐诗歌风格 篇1

初唐诗歌是从齐梁余风到盛唐气象的一个过渡,它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定要沾染一个时代的气息,**的大唐**斩新的气象必然要反应到唐代诗歌中来。于是在初唐的后五十年,诗风发生了转变,这表现在诗风、题材、体裁等几个方面。从诗风上看,诗歌逐渐摆脱了齐梁浮艳的习气,显示出一种清新刚健的风骨;从内容上看,诗歌已经突破了六朝诗歌狭窄的题材领域,开始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问题;从体裁上看,律诗的形式基本确立,七言歌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壈失意。四杰对以上官体为**的这些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陈子昂的创作成就:《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作,他的《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其二《燕昭王》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诗也是初唐咏史怀古诗的重要作品。

初唐也是诗歌体裁发展的重要时期,“永明体”在此发展而为律诗,而对律诗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所谓“永明体”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约把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八种应该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称为“八病”。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因为这种新诗体是在永明年间开创的,因此称为永明体。

永明体为律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武后时期的重要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没,即把四声归纳为*仄两种。还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完成了从律句到律篇的过渡。从而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诗体,也就是律诗。在律诗定型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宋,是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律诗最初被称为“沈宋体”。律诗的定型对诗歌发展意义非凡,它推动唐诗走向**。

初唐诗人在意境开拓上也功不可没,他们开始摆脱六朝浮华浓艳的风气,致力于浑然天成的诗歌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其中翘楚。它用乐府吴声旧曲,写游子思妇的旧题,却被盛赞为“以孤篇压倒全唐”,其原因就在于新意境的开拓。

初唐诗歌风格 篇2

初唐早期诗人承袭南朝宫体诗,用词多华藻绮丽空洞,

1.唐朝开国初期,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化的倾向。魏征能够于宫廷诗风之外独树一帜。

2.贞观后期至高宗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影响最大的宫廷诗人上官仪。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讲究形式和技巧,追求辞藻的华美,对仗工整,音韵**。但内容和题材都比较狭窄。他的诗歌被人们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他所提出的“六对”、“八对”说及其创作实践,对律诗形式格律的完善有一定的贡献,在律诗的发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武后、中宗时期的宫廷诗人有“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较高,在律诗的形式探索上下过不少工夫。还有同时而稍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前期在武后的宫廷中,后期被贬斥到荒远之地。沈、宋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在律诗上,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

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

1.王绩

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或仕或隐。他的诗歌主要是抒写隐者的自我排解和娱情山水田园的淡泊心境。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意境,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的初唐诗坛上卓然不群。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其**作《野望》,已具备了唐诗的格调,是典型的五律。

2.“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初唐诗歌风格 篇3

初唐时期诗歌仍处于南北朝及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唐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晚唐五代时期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最后再总结一下,若以花论唐诗,则初唐如桃李,籍春风之流美,尚有夭秾之姿;盛唐如牡丹,得造物之精华,独领繁富之尤;中唐若榴花满树照眼明,晚唐则似紫薇,轻抚花枝,全树皆动,极尽柔媚风流。


初唐诗歌风格扩展阅读
初唐诗歌风格(扩展1)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解析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解析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二、王勃《滕王阁》

(一)朗诵诗歌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65O年)。此为王勃**,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664年),王勃**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他将**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诗歌欣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评讲《学习与评价》上第1小题(P2)

3、具体分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3、读《滕王阁》诗,体会并说说诗人所表达的情怀。

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6-9小题。

3、预习《春江花月夜》,初步感知这篇杰作。


初唐诗歌风格(扩展2)

——初唐诗人及作品(十大诗人诗歌名篇赏析)

初唐诗坛,就绕不开“初唐四杰”,在“初唐四杰”中,领**物非王勃莫属。在初唐诗坛,广泛沿袭着齐梁时期辞藻典丽,诗风艳丽的创作传统,是王勃的出现,是他第一个提出诗歌革新主张,力求在诗歌中体现浓重的现实**精神,为唐诗发张指明方向,为唐诗繁荣昌盛做出卓越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初唐四杰”中王勃十首诗,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

在王勃看来,他对六朝时期浮糜之文风极为反感,认为雕刻浮艳之文太过做作,对诗文发展没有起到积极地推广作用。所以,他强烈呼吁行文**,强调诗文的教化作用及思想内涵,并通过诗文展现现实**精神。在宫廷诗牢牢占据历史舞台的情况下,王勃敢于第一个站出来,提倡诗*新的主张,将沉迷于宫廷、台阁的糜烂圈子中解救出来实所不易,此举也为唐诗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王勃的**,让诗歌取材更加广泛,反应当时的社会民情,开创了崭新的,清新的,刚健的诗风,充满进取和正能量的精神,将诗歌发展带上一条健康的,快速的道路。在他存世的近90首诗中,不乏反应战争和人民疾苦的诗篇,反映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同情百姓之余又对扩张侵略**的不满,充满时代感与现实精神。

另外,王勃的诗文很直接,对初唐时期奢侈的,荒*的生活进行无情的批判,又对唐**产生担心之感。再有,王勃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开始接触婚姻与爱情题材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到他对男女**恋爱观的倾向,并对****恋爱的世俗进行深刻的批判。在当时封建**写下如此思想的诗篇,一方面体现王勃的胆大,另一方面也能说明王勃对世俗的抵抗,现实**精神涌现而出。

王勃也会通过诗歌寄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和情感,这是王勃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诗充满开放激昂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反映出他壮志未酬,力求在**上做出贡献的迫切想法。也有惆怅与愤懑之情,诗文中充满才华与抱负,但在人生道路上苦苦摸索前行,寄托难以实现的苦闷之情。所以,在王勃的诗文背后,拥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唐诗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创作道路。

山水纪行诗让读者感受到我国山川河流的情景,体现诗人的阔达胸怀;描写近郊自然风光,能体现诗人闲适之心境;写旅途艰辛,可以体现诗人思乡和思念亲人的情感,这些真实的表现出诗人的生活与情感。怀友送别诗,诉说离别时的积极向上的心境,也有低吟离愁别绪,也能侧面反映出初唐文人的大致状况。

在用韵和*仄方面,王勃也有涉猎,在诗文对仗方面,也极为重视。他还擅长在诗歌中运用典故,具备蕴藉含蓄的特点,加之个性意象,让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想象力。总之,在诗歌艺术上,创新上,贡献上,王勃均做出不朽的功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王勃十首佳作,体会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多样的艺术风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咏风

[唐] 王勃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饯韦兵曹

[唐] 王勃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

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上巳浮江宴韵得址字

[唐] 王勃

披观玉京路,驻赏金台址。

逸兴怀九仙,良辰倾四美。

松吟白云际,桂馥青溪里。

别有江海心,日暮情何已。

麻*晚行

[唐]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山亭夜宴

[唐] 王勃

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

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

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

清兴殊示阑,林端照初景。

春日还郊

[唐] 王勃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子赋,花树满春田。

早春野望

[唐] 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九日怀封元寂

[唐] 王勃

九日郊原望,*野遍霜威。

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

九秋良会少,千里故人稀。

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

深湾夜宿

[唐] 王勃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初唐诗歌风格(扩展3)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风格特点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风格特点

杜牧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大和进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风格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风格特点1

诗文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绝句

杜牧的绝句画面优美,语言清丽,情韵绵长,风调悠扬,在艺术上别具一格,一直为后人所推崇,杜牧的七言绝句,题材多种多样,写景抒怀,宫怨边词,咏史状物,无所不有。其中以咏史绝句写得最有特色,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 殆尤专长。”

七律

刘克庄云:“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后村诗话》)杨慎也说:“(杜牧)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升庵诗话》)所谓“拗峭”,意指杜牧的'律以雄姿英发为最主要的特征,在律体中又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从而更增强了雄浑豪宕的意境。

文和赋

杜牧赋的**作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运用了想象、比喻以及夸张等写作手法 ,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阿房宫还未建成,就毁灭于战火之中,其建筑的规模、形制、建筑风格是怎么样的,早已无人知晓。而杜牧却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阿房宫赋》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

《阿房宫赋》增强文章的气势,运用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且对比鲜明。描写和议论时,都以秦为主线,同进兼议六国。从写作角度分析,秦作为描写与议论的主线,而六国为副线;从思想角度来说,以六国旧事则作为秦的前车之鉴,一步一步地展示写作意图。 《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全文错落有致。《阿房宫赋》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运用铺排、对偶、押韵等手法,使文章气势如虹、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总述

关于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刘氏所谓的“雄姿英发”,是与李商隐诗“深情绵邈”的风格相比较而言的,意思是说,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气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风格特点2

杜牧的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豪迈,一种是香艳。前者杜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较为伤感,有时是吊古,有时是感怀,表达的思想感情立意奇特。后者多用清新的笔调记录下不同的景物,诗的基调也以赞美为主。

杜牧*生忧国忧民,又有满腔的抱负,再加上他为人细腻情感丰富,也就成就了杜牧的诗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这在晚唐时期都是无人能及的,甚至在整个唐代都找不出第二位。

杜牧能在日常景观中发现独特的美,而且能找到和眼前基调最切合的意境,并通过画面的描述和情思的寄托,赋予诗歌生的灵性,对自然的歌颂也是杜牧自身抱负抒发的体现,诗中往往也蕴含着杜牧在晚唐真实的感受。

在诗歌的表达上,杜牧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事,也正因为如此,杜牧的诗又有豪爽俊朗的风格,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极具感染力,这与他擅长用比喻、寄情于景、以景表情活用对比等手法有密切的联系。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把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一派风格通过散文的形式夹杂着议论,杜牧的诗成为后人学习的目标。

扩展资料

杜牧的轶事典故:

1、藏书之家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所作《感怀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藏书亦多,祖父杜佑,德宗时曾为**,撰《通典》200卷。

杜牧继承杜氏家族遗书,为此撰诗文记述称:“旧第开朱门,长安城**。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杜牧自己亦阅遍所藏诗书,自称:“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2、赌酒取姬

晚唐大诗人杜牧跟著名诗人张祜极为要好。一次,作客淮南的张到官府赴宴时,看到杜也在座。而当时,两人都爱恋座中一位漂亮的**,于是决定索取骰子用赌输赢的方式来决定谁有权去继续爱恋。杜牧当下遂开始悠然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

张祜一听,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续吟着:但须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因露指尖。语音刚落,两人就不觉大笑着,反而把原本赌酒取妓的事儿给忘了。

3、死前烧文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初唐诗歌风格(扩展4)

——李白的诗歌风格

导语:说到李白,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诗人了。李白写的很多诗词,我们都有学习过。那李白的诗词有哪些风格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李白的诗歌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有人认为:李白的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的热爱着的世界的。

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中常调相伴随的则是**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事思想,溶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二)如果说**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寻找知音,又反映了李白强烈的希世之年;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三)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初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尘。”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

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它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派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它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崛,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

[李白的诗歌风格]


初唐诗歌风格(扩展5)

——温庭筠的诗歌创作风格(温庭筠词的风格概括)

晚唐诗人中,最具**的诗人,其一是李商隐,其二则是温庭筠,后者诗歌写得唯美,词也非常靓丽,被誉为“花间词派”的鼻祖,对后代诗人和词人创作有着很深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温庭筠的十首诗词,体会文字背后的魅力。

据记载,温庭筠存世的诗作有三百余首,以古体乐府诗见长,五言七律成就最大。其诗婉曲含蓄,奇古绮丽,律诗清峻,其中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等题材的诗作典丽精工,风格多样。温庭筠在吸取前人之精华的同时,又加入自己独特的创作见解及风格,成为后世文人追逐的对象。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晚唐诗人已经失去了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更多的是追求出新,同时呼吁社会及朝廷挽回时局的必要性。时代的压抑感让当时的文人无法引吭高歌,但诗歌艺术追求方面更加先进,在美学价值和艺术性方面,他们追求个性*,在诗歌创作上呈上升态势,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进程。在晚唐的芸芸众生中,温庭筠是佼佼者,是成就最大的诗人之一。

温庭筠不仅是晚唐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又是词家的开山鼻祖,他的诗词反映了时代政局,作品中体现诗人的独特性,加之不错的出身及肆意放达的性格,使其在当时拥有不苟于世的傲气,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另外,据记载,温庭筠长相丑陋,由于外在的缺陷,让其更加有欲望将作品写美,让人忘却他的丑陋,而赞美其诗美。

总体来看,温庭筠的诗歌以“绮丽”著称,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委婉的表现出远大抱负及悲天悯人的一面。同时对自然景物的偏爱,在他的作品中给人清丽的感觉。温庭筠用新艳的变法和辞藻描绘出世俗生活,读完让人不觉得庸俗。

从风格上来看,温庭筠的诗词风格并不**,不同类型的作品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可以看到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但对审美特征是不变的,尤其那些美轮美奂的句子,读完让人能够感受到他的情绪与感触,还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存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温庭筠对色彩和形式之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在诗歌色彩的讲究和韵律之美,及对偶**之美方面,体现出*的倾向。尤其在韵律方面,他常常使用双声和叠韵辞藻,增加可读性与韵律,读完给人一种音乐美之感。

另外,晚唐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他的作品中用词精致,描写细腻,最为接近词的创作方式。由于文学形式的不同,温庭筠用写诗的手法运用在词的身上,独创意向群的写法,成为象征的符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对后代词人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一直沿用至今。

在晚唐,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不同风貌的诗词让其冠绝一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温庭筠十首诗词,体会文字背后的绮丽,读完你一定会对他顶礼膜拜的。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咸阳值雨

[唐]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玉楼春

[唐] 温庭筠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苏武庙

[唐]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杨柳枝

[唐] 温庭筠

馆娃宫外邺城西,

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

不同芳草绿萋萋。

赠少年

[唐]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早秋山居

[唐]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春日野行

[唐] 温庭筠

骑马踏烟莎,青春奈怨何。

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

柳艳欺芳带,山愁萦翠蛾。

别情无处说,方寸是星河。


初唐诗歌风格(扩展6)

——孟浩然的诗歌风格

孟浩然的诗歌风格

导语:唐代著名诗人,湖北襄阳人,是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和隐居中度过的。在孟诗众多的艺术魅力中,“清”是孟诗主要艺术特色之一。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孟浩然的诗歌风格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经历比较简单,四十岁前在家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乡,东游吴越。开元****(公元737年)四月,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曾请孟浩然入其幕府,第二年春天,孟因病辞去幕府的职务,返回故乡。他是唐代大量写山水的第一诗人,他的诗主要反映了他的隐居生活情趣,或摹写了旅途的风光景物。他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在“众里罗秋斐”的盛唐诗坛,他以疏朗、清淡的笔墨,描绘着清幽恬淡的山水田园、游历隐居生活,缺赢得了同代与后世许多著名学者的激赏。孟浩然的故乡襄阳城对其诗有重大影响。襄阳城在汉水弯处,汉水绕其东、北二面。城北临江而无山,城南九十里内侧有岘山、卧龙山、白马山等。岘山上有晋羊祜碑及词。

一、自然景物的熏陶,于观赏自然中获得一种审美感悟。诗人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倦地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在一花一鸟,一丘一壑中发现了无限,襄阳是美丽的,使人眷恋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特别幽静、秀丽,有时是静谧中显出安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谭作》)有时候是喧闹中见得飘逸,“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涛。”(《和张明府等鹿山》)有时候是深邃中透出活力,“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重,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有时候幽静中见神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廖,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当昔襄阳雄胜时,山公常醉**池。”(《高阳池送朱二》)“闲坐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停杯问山简,何时习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别》)

二、在孟诗众多的艺术魅力中,“清”是孟诗主要艺术特色之一。明人陆时雍说,浩然诗“语气清凉,诵之如泉流而上,风来松下之音。”清人翁方纲也赞美:“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李白称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在孟浩然诗中提到“清芬”后来,白居易过襄阳,也曾感叹道:“清风无继人,日暮空襄阳。”“清”确实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三、孟诗的又一艺术特色,影响更为深远,那便是独特风格的“淡”。孟浩然诗作,力求*淡潇洒,对于初唐的华美藻饰,这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新的追求。孟诗之淡以很高的艺术技巧,呈现出很高的造诣,因此获得了许多是人的赞美。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杜甫说孟浩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绝谢”。(《遗心五首》)都给了孟浩然诗以很高的评价。最能看到孟诗“淡”的审美特点的要数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他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中,而是将它冲淡了,*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孟诗“淡到会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孟诗的“淡”是“清艳”、“清超”的至清至淡。闻一多先生以诗人的艺术直觉以及诗的语言,传达出人们心领之而口不能言的孟浩然的特点及魅力。

概括地说,孟浩然以朴素自然之笔,写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达到生动逼真的地步,从而复现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朴实打动人,使人在他的诗歌艺术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气息,唤起真正的生**验,渐渐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淡”。他的《万山潭作》诗云:“垂钓坐磬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腾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坐在磬石之上,心情是悠闲的,而水之清更可以影响到心情的恬淡与悠闲,鱼游于潭水之中,猿挂于岛藤之上鱼与猿的心情似乎也是悠闲的。然后又不禁想起了郑交浦遇仙解佩的传说,但仙家的传说是求之不得的外界景物也是清淡的,两者是那么**,无怪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这就是说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他的为人也是“淡”的,正是诗如其人。

在孟诗的众多艺术特色中,孟诗虽已清淡为多,但也不乏雄伟壮观的。如《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中写钱塘江潮声“百里闻雷震”,写钱塘江潮水“惊涛来如雪”,与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同样气势不凡。

孟诗以“清”、“淡”的艺术特色给诗坛带来新的局面。孟浩然凭借自己的才华将言行以诗的形式出现,赢得了古往今来众多诗人的嘉赏。但美中不足的是,孟诗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孟诗以山水田园为主,描述了自己的田园隐居生活,但很少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等等,这就是其诗的局限性所在。总之,孟浩然在初盛唐诗风转变时期,赶上诗歌艺术酝酿新变化的时期,脱颖而出。他是“盛唐”时期的卓越诗人,也是对后代山水田园有广泛影像响的巨匠。

(二)孟浩然《春晓》诗歌鉴赏

春 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明刊本《唐诗画谱》

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李白曾作诗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亦说:“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我要介绍的是“闪闪惹人爱″的孟浩然。

作为一个隐士,孟浩然已经神秘到。只知道他姓孟,名什么不清楚,字为浩然,取自《孟子》中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常年隐居在襄阳一带,顾而称为"孟襄阳″。李杜到底爱孟夫子的什么呢?爱的就是他一辈子都不清高形象。不过事实上,孟浩然也不是完全没动过凡心啦,只是没当官的命啊!

当年在长安城与**唯一一次会面上,本想自谦而吟出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气得玄宗**直跺脚,是你自己不积极求仕,凭什么赖朕抛弃了你!说完便真的把他拋弃了。同样是在长安,在与文人们的宴游中,他脱口吟出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却让旁人被他的"清绝"惊艳纷纷停笔,看来一生注定是只能拥有"诗名",而与"官名″无缘了。索性专心隐居,认真写起关于山水关于田园诗,最后还真成就了许多"清绝"的山水田园诗。这种"清绝″有时来自孟诗独有的"绝妙动听″之声。

疏雨滴梧桐——孟浩然《断句》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还辛大》当清冷的小雨疏硫地滴落在梧桐上,当荷叶下的露珠往下滴答,是怎样的动听乐曲?又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中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夜半时分,倾听耳际的风声泠泠,泉流潺潺,是怎样的清越体验?甚至那首妇孺皆知的《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也有动听的″夜来风雨声″吗?孟浩然到底长了一双怎样敏锐的眼睛?不仅耳朵尖,眼睛也亮着呢。所以"清绝"的孟诗也具备着″刻画入微″的特质。

《南归阻雪》里在"积雪覆*皋″的隆冬,他能在白雪皑皑间,捕捉到"饥鹰捉寒兔"的惊险时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更是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展示的淋漓尽致。云梦大泽水气?腾,水天含混的茫一片,水波似乎要将岳阳城展示的波澜壮阔,都凭借孟浩然明亮的大眼,表现得让人如临其境。除此之外,孟诗的用字也浅显易懂。所以"朴素淡雅″又是″清绝″地另一种写照了。不同李太白的异想天开,也不像王维的色彩明丽,孟浩然自可用素淡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性情。《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开篇写田家主人杀鸡、煮黄米的淳普待客方式,更是普素到无可挑剔了。

如果你也爱山水爱山水爱田园,想必一定会和李杜一样非常深爱孟浩然吧。


初唐诗歌风格(扩展7)

——李白的诗歌风格赏析

李白的诗歌风格赏析

李白的诗歌在我们的古代至今,一直盛传,并且还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李白的诗歌风格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色彩。

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的上述创作风格生动地体现在他的绝句、律诗以及乐府、歌行等诗歌中。

1、绝句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第一、二句便已经把夹江**、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

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

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庐山自古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描写的只是庐山香炉峰侧的一道瀑布,但在作者笔下,庐山“紫烟”笼罩,红日映照;瀑布飞流直挂,宛若银河,何等神奇壮观,又是何等自然纯净秀雅。“*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俊雅飘逸啊! 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无人匹敌。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既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2、乐府诗和歌行体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

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噫吁,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闻之耸人。

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的悲壮色彩。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开始、中间、结尾,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

全诗句式错落有致,变化多端,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将他诗歌创作的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再如《将进酒》。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也获得了新的生命。本诗虽似“拟古”,却处处有“我”在,突现出他人无法模拟的鲜明个性,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

当时诗人纵剑长安,本想施展才华,济世当代。但长安之行,**失意,理想空落,于是诗人遂寻仙学道,访朋会友,饮酒放歌,借以排遣忧愁。

诗的发端连用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呼告而出,气势酣畅,一泻千里,抒发了浩茫遥深的人生感慨。继而似乎由“悲”一下子翻跌入“欢”“乐”。

其实,“尽欢”“为乐”的狂放里,激荡着的是诗人满腔慷慨不*的郁闷悲愤。末句“与尔同销**愁”,回应篇首,戛然而止。全篇情极悲凉,以豪语出之;态极狂放,实则苦闷无奈。李白素有“酒仙”之称,他的饮酒诗很多,本诗就是其中的杰出**。

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的身世遭遇及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这就使我们要看看李白的身世遭遇.

我觉得,李白的一生由两条主线所贯穿:一是他的仕途生涯,二是道教对他的影响。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但不久后,就被**们所**,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长流夜郎。在途中被赦免。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之时,他再次从军,无奈半道病还,后病逝。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 “济苍生”, “安社穄”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徘徊,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李白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的一生,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是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

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后又学习了纵横术。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以来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上一篇:安迎

下一篇:什么是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