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深处》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本书在我看来,可以当做王尔德的凄绝剧本。主题思想就是:爱是最美的事物,却偏要面目全非才好看。在读这本书时,我脑袋里就一直闪出之前在豆瓣上看到的一个问题:爱要怎样才好看?有个点赞最多的回答如下:爱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才好看,爱要从对立中产生才好看,爱要爱上不能爱的人才好看,爱要在世俗压力下爱着才好看,爱要彼此误解、血肉模糊才好看,爱要爱到变成另一个人才好看,爱要经历一切磨难,忽然决定不再爱了才好看。这其中的每一条都能让唯美主义的王尔德对号入座。甚至让我不得不怀疑,王尔德是不是就是为了好看的爱,所以才这样去折磨自己。谈谈书中的几个让我思考的问题吧。第一,为什么波西那么“渣”,但王尔德依然那么爱他。处在爱中的人是不会在乎周围人的眼光的,但当反向进入自己内心,问问自己究竟为什么爱对方时,恐怕答案都是自私的,说到底,是爱自己。也许向外的展现是奉献、牺牲,但无论出于为了自己的爱意得到满足,还是为了对方开心了自己也就开心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自己。很残酷是吧,但这就是事实。所以王尔德看起来那么爱波西,本质上恐怕只是对于极度自恋之后的移情而已。但这种弱势方的控诉又是最能引起共鸣的,那些曾被心爱之人反复折磨却又无法放下的舔狗们,在王尔德的文字里疯狂找寻自己的身影,一遍遍在脑海里闪现那个自己无法放下的人,似一场狂欢,把自己的伤疤揭开,再撒一把盐。第二,与恶龙久战者,必终自成恶龙。书中王尔德用各种尖刀一般的语言刺向波西。怨他毁了他的生活,怨他毁了他的艺术。可在这一堆的抱怨中,我感觉王尔德本身的戾气也越来越重,或许这封信是个发泄,发泄完就好了。可当这一刀刀向外刺杀的时候,他本身也成了杀人者。让人感到讽刺的是,波西读到这封信时,也许根本感受不到文字的刺骨,更有可能,他都没有我们这些读者读得仔细。自成恶龙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作多情地想用堕落和愤怒去引起对方的关注,但对方根本一点儿都不在意。第三,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一旦你不得不偿还一种情感时,你才会知道那份情感的质量,并且这份了解会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书中让我很感慨的一句话,最终王尔德还是相信波西会有改变,还是相信自己的爱能打动对方。虽然从后来他出狱之后的事看,这一切都没改变,但这种想法还是挺高尚的。其实,无论你怎么想,世界、对方都不会因你的想法而改变,那么与其如此,为何不期待着更美好的一面呢?很多事情,没必要一定寻根问底,相信你所相信的,期待你所期待的,就够了。最后,王尔德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即使卑微,也要做到有文化、有艺术感的卑微。
《自深深处》这部书,你认为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欧洲文艺史上向来不乏超越俗礼的才俊,诗人魏尔伦和兰波的“不伦”之爱震惊时人,王尔德重蹈覆辙走得更远,以至“奥斯卡·王尔德式”(Oscar Wilde types)成为英语中一个特定短语。他的狱中绝唱《自深深处》,不由让人想起德·昆西吸食鸦片成瘾写下的《瘾君子自白》。昆西成了鸦片成瘾者的典型,王尔德则是沉溺于同性之爱的典型。“伦”与“不伦”只差了一两百年,如今,嗑药和同性恋在西方国家也早已司空见惯,但与其说这些作家生错了时代,毋宁说艺术家总是很容易和他(她)所处的时代互不买账。王尔德在《自深深处》中对艺术家所适合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准确的反思:足够的独处时间,不被俗务所扰,几个精神上相互理解的好友。他几次三番提到,由于阿尔弗莱德的介入,他作为艺术家的生活几乎被毁掉了。旅馆里那些灵感来访的午后,阿尔弗莱德从中饭赖到晚饭,喋喋不休谈论无聊话题,与王尔德一同出入豪华餐厅,在佳肴美酒和王尔德名望的光环中得意忘形。然而即便王尔德因阿尔弗莱德而入狱,即便《自深深处》中充斥着痛定思痛的言辞,王尔德出狱后仍然与阿尔弗莱德重叙旧情,这与其说是爱情的坚韧,毋宁说是艺术家在旧日习惯面前的败退。 经过人生极大变故后的王尔德在《自深深处》中,绝对改变了这个“无情”的形象。这封长信可以称为至情至性之作,王尔德留下的所有作品里,也只有这封信,能让我们看到他的内心最深处。在信里,王尔德时而愤怒,时而沉痛,时而无比自信,时而如导师般娓娓而谈,就像阅读他的剧作一样,随处能读到令人心动的名言警句,但已不是那种故作惊人之论的悖论式话语,却更令人感动和信服。 牢笼里的灵魂是赤裸的灵魂。心在冰上,语言在火上。恨牢外的那个他,“你自己在鲜花中了然无事地走了,而我呢,多姿多彩来去自由的美好世界已经被剥夺。”他想起雅辛托斯的种种肤浅,而“恶大莫过于肤浅”。是他把自己拉入可怕的平庸,让自己无心创作。他爱他,在他身上花了无数的钱,时间,牺牲掉了最最宝贵的艺术。
自深深处
月初无意收到一本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深深处》,我向来对这种离经叛道、同性恋情、锒铛入狱……的情节不置一词,但也忍不住留下只言片语。
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世界其他爱情的苦难与此相比,只能勉强算是塞牙缝的小悲伤。
波西奢侈骄纵骄傲不负责任,但对王尔德有致命吸引力,王尔德虽然多次提出与波西断交,但是每次因为波西的哀求而和好。波西就是他眼中迷人的人吧。像美丽又带刺的玫瑰。
难道爱情就是盲目又自信的吗?并不全是。书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但是,你真的以为你配得上我当时对你的爱吗?或者,我有过一时片刻认为你是值得我爱的?你当然不配,我知道。但是爱不是市场上的交易,不是小贩们的磅秤可称量的。如同精神快乐,爱的快乐是感受爱本身的生命流动。爱的目的就是爱,不多也不少。”
爱的反面不是恨,爱的反面是若无其事。
乔治·阿玛尼曾说,到最后我们都在寻找心碎的感觉,可能是到最后我们发现无论是为别人心碎还是让别人心碎都变成难事了吧,毕竟深情也变成了难事。
一个陨落的天才甘心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流水账般的絮叨,欲言还休的情话,痛不欲生的悔恨,不过是渴望一声回应。也许记录爱情的古籍真的是爱的母本,现在所有的爱情都是基于母本之上的搬演。不论多卑微多伟大的人,在爱远离的时候,都同样的跌入尘埃。
据他晚年时代的朋友,玛丽·斯特普讲述,波西痛哭着说着他和王尔德在一起的时间,并在他的最后一本书《Oscar Wilde: A Summing Up》中,波西写到,他会永远爱着奥斯卡。
只是美好的从前永远离开了,空留老人淌着热泪,揣着凄凉,和一场余韵百年,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一并深埋进了坟墓之中。
自深深处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奥斯卡·王尔德别传,是作家彼得模仿王尔德本人的风格,以王尔德生前最后三个月的日记为素材,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就这部作品而言,没有太多想说的,因为它自发表出版一来得到的最高的评价,莫过于“一切看起来就像是王尔德自己写的”。所以真正的焦点当然是是放在王尔德身上,盛名之下当然有明亮也有斑驳。
王尔德的某部作品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真的很喜欢伦敦!这一点己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整个城市到处漂亮的傻瓜和杰出的疯子。”这是他指派给故事里面主人公的台词,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他的心里话。他非常喜欢伦敦,但是伦敦没有那么喜欢他,这座城市里面除了有漂亮的傻瓜和杰出的疯子,当然还有一个王尔德,那么王尔德是谁?
任性的道格拉斯早前就曾对王尔德说过:“如果你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王尔德,那一切都不再有趣。”这句话也简单的囊括了王尔德的生平,王尔德是一个漂亮的疯子,也是一个杰出的傻瓜。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他们的童贞是太监的童贞,他们的孤独是完全被人看穿的孤独。”
“我想要最好的东西,但我在寻找最差的。”
“爱和智力只属于受到过生活伤害的人。”
王尔德如果不从事文学创作,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他用他独到而又细腻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他的作品里处处彰显的矛盾与悖论,就是他试图用双手给生活涂抹的阴影,当他把生活以这样一个逼近真实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又开始于心不忍,他开始意识到面对现实社会的困顿与复杂,真相往往近乎残忍并且缺乏美感。于是乎他便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不拘的艺术创作,他近似疯狂的给生活这个“丑陋”的底版润色,直到捕捉到了人们眼中的喜悦,久悬的心终于可以落下,他开始摇臂呐喊:唯爱与艺术不可辜负!
沸腾的人群中,只有他一个人平静如昨,因为只有他记住了生活的底色,他当初为了尽可能真实甚至还去探寻过阴影深处,见不得光的东西大多不能诉诸于口,“丑陋”都算得上很高的评价,好歹正眼看待过。看着沉浸在由自己双手编织出的美丽谎言中的人们,他还是于心不忍,于是他开始小心翼翼,机智幽默的与世人对话,“美则美矣,但是不要忘了美与丑是共存的。”
上面都是我肆意揣测的,下面是才是王尔德自己说的话。
“生活的混沌无形让我非常害怕——它带着与生俱来的混沌印记,就好像美玉宝石上的斑痕。所以我双手接住了这无形,将其化作故事和警句,后来又将其转化为机智的戏剧。我把谈话变成了艺术,把个性变成了象征;只有这一切才使我勇于面对从四处袭来,要将我吞噬的空虚和黑暗。而现在,这空虚和黑暗又来和我长厢厮守了:多怪啊,一个人到头来还要承受他最为担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