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翻译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召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化州为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竟然打败了袁绍,从弱变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用兵之地,但是他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夺取它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二郡,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酒水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来。
关羽、张飞等非常不高兴了,刘备就解释给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隆中对翻译
《隆中对》翻译如下: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相比、乐毅,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作品赏析《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文章开头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汉语-隆中对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曹操)遂能克绍(袁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1)官渡之战
(2)1、首先是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昌。这就使得他拥有了一面始终正义的旗帜,虽然这种正义在我们看来只是表面的,但是这在当时还是可以蒙蔽不少人的。在将天子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后,曹操便可以以天子的名义为自己广纳贤良,以天子的名义打击其他诸侯来扩大自己的地盘。甚至在与袁绍的战斗中,曹操所举的旗帜也是代表天子来“讨逆贼”。当然袁绍也可以以“清君侧”来为自己的行为正名。但是在旁观者看来,这个理由总不如曹操的容易让人信服。总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给曹操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利益,也带来了不容质疑政治正确。 需要说明的是,袁绍的谋士也曾建议他将天子迎奉到自己的地盘,但是他却一直犹豫不决,因而被曹操抢了先。我们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袁绍与曹操在政治眼光上的差距,袁绍只顾着盘算将献帝迎回来会对自己产生多大的限制,而没有想到这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由此其目光之短浅可见一斑。
2、曹操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是推行屯田制。东汉末年战乱频发,民生凋敝,土地荒芜。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曹操于建安元年推行了屯田制。这一举措将大量的流民和失败后的黄巾降卒组织到农业生产线上,从而为曹操积累了充足的物资,为其后来与袁绍的抗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当然,曹操能够以弱胜强,多少会有一点运气成分。例如在战争相持阶段袁绍重要谋士许攸的投降。据《三国志》注引《曹瞒传》的记载,正是许攸在曹操军粮快要消耗完的时候倒戈,为其提出偷袭乌巢的计谋,才使得曹操打破了僵局,争取到了战争的主动权。再如,据《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4、他了解自己的谋士,因此可以采纳毛玠 “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 的建议,也因为熟悉手下的各类人,即使在孔融大肆喧嚣袁绍不可战胜的时候,他仍然能够接受荀彧和郭嘉的主张与袁绍进行正面较量。 他了解自己的对手,明白袁绍的一大特点是“见事迟”,因此敢于在官渡之战前对刘备进行打击而不担心被袁绍偷袭老巢。另外,也正是对于刘备实力的正确判断使得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刘备的打击。
(3)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并由此开始一统北方。从此之后,魏蜀吴 ,三足鼎立,三分天下。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曹操)遂能克绍(袁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1)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与官渡击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①曹操当时人谋出众,曹操善于用人。相反,袁绍有人才却不能重用,例如田丰、沮(ju)授、张郃,后来田丰甚至被杀害,而能力不强的人却担负要职,例如淳于琼。
②曹操当时手中掌握了天子刘协,在道义上占据了主动。
③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也能解释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彊,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彊,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3)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