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河的赞美
黄河母亲河的赞美:黄河是一手撑天的巨人,她用宽大的臂膀保护着我们;黄河是成长的摇篮,她用清脆的歌声抚慰着我们;黄河是我们民族的信念,她用着信念一直激励着我们。黄河——人类的母亲河,是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河!她博大的胸怀及她善良的品质,是亿万中华儿女力量的源泉,黄河是祖国的作风:永不低头折节,顽强拼搏的气魄!是中华民族拼搏的象征,是中国12多亿人的母亲……黄河浩荡,风回路转,滚滚滔滔,一泻千里。面对“蓝色文明”的威胁,我们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度。我们有安塞鼓震九州的激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亚细亚文明”不会消失,黄河儿女不会被开除“球籍”。
赞美黄河母亲的诗句有哪些?
一、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出自唐代李白《赠裴十四》译文:黄河水从西部飞流直下流向中原,一泻万里,奔流入东海。君之胸怀之阔大,当纳入其间。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王之涣 《登鹳雀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唐代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译文: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四、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唐代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唐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兰州黄河风情线的景点有哪些
兰州是黄河穿过的省会城市,而因为这条黄河在这打造了一条黄河风线,在兰州黄河风情线游玩,这边可以看到的景点有哪些,下面就是兰州黄河风情线的景点详情,一起来看看吧!一、黄河母亲像 “黄河母亲”雕塑,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雕塑由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该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黄河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雕塑前面另立一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于1984年8月所立“献给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母亲”碑。雕塑背后的黄河河面游艇翻波,河岸情人漫步;水色波光,相映成辉;佛塔道观,隔岸斗法。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南滨河中路开放时间:全天公共交通公交:市内乘坐公交25路、142路到黄河母亲站下,或乘坐18路、56路、58路、103路、106路、107路、111路、118路、120路、130路、137路、139路、302路、313路西湖公园站下,也可乘坐15路、105路、109路、142路到水车园站下,然后步行到达二、白塔山公园 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现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圆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现紫荆树已枯死。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公园三台大殿内独特的“黄河奇石馆”藏石丰富,独具风格。山下为中山桥,二者已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兰州市白塔山东约1公里处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遗址。相传明初,大将徐达、冯胜奉命攻打元军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节,徐达命军士做成又粗又长的鼓,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以大旗为号,里应外合,终于攻破了王保保城。为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这种鼓被命名为“太平鼓”,并成为兰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从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闻名。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北滨河中路中山桥北侧开放时间:7:00-20:00(根据季节,有时早上会调整为7:30开园)公共交通公交:1、乘20、35、53、108、112、131路在白塔山公园站下车,下车即到2、也可乘4、6、9、15、25、34、59、105、109、112、120、136、137、139、142路在中山桥站下,顺便欣赏黄河两岸的美丽景色,然后步行穿过中山桥即到3、乘坐1、6、4、75、106、107、113、137等公交车到达兰州最繁华的商业区-西关什字,往北步行只需15分钟就可以到达白塔山公园了三、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城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8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的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开放时间:全天公共交通公交:1、黄河南可乘坐公交4路、6路、9路、15路、25路、74路、105路、109路、123路、137路、139路、142路到中山桥站下车即是2、黄河北可乘坐20路、35路、53路、108路、131路到白塔山公园站下车即是游玩用时参考:0.5小时
兰州黄河风情线的景点有哪些
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的核心景区,东起城关区雁滩,西至西固区西,全长百余里的南北滨河路,是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路。以中山桥为中轴,以黄河两岸风光为依托,依山就势,巧夺天工的滨河风景区,被南来北往的客人称为“兰州外滩”。 黄河风情线一日游:水车博览园(水车园)、兰州中山桥、白塔山、碑林、省博物馆等。 2005年8月26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中立桥码头、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 兰州碑林,位于白塔山公园西侧,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东西碑廊陈列着历代甘肃籍名人作品和历代名人手札。 甘肃省博物馆,该馆建于1956年,馆内收藏有丰富多彩、珍奇繁多的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壁画等。是研究我国古代中西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