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扩展资料:战略演化1、形成阶段(1949—1977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这个时期的科技计划主要有“12年科技发展规划”等。这—阶段主要是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倾向于军事方面,在高能物理、化学物理、近地空间海洋科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2、发展阶段(1978—1995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探索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出台了改革政策和措施。 在这一时期,创新模式主要是计划主导模式,即设立国家科技计划,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竞争机制。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出现的,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
所谓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其新的内涵是指?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其“新”的内涵是指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知识产权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要素,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资源。保护知识产权是为了促进知识创新,是为了加强社会公众利益。中国对内必须坚持创新优先,在模仿和追赶的基础上开辟自主创新之路,树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意中国新形象,坚持支持创新的优先地位,统筹兼顾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联系。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这一概念,据笔者所知,最早使用者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者之一纳尔逊。早在1982年他就在《政府与技术进步》一书中使用了“技术进步的制度结构”的概念。他说:“在所有的案例研究中,有许多一般特点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是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显然隐含的不确定性。第二个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生和甄别这种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近视和强烈依赖于环境的。第三个是在影响技术进步的制度结构中非市场因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6]他还在《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中写道:“本文叙述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结构。”
技术创新原则
我把“天时、地利、人和”看做创新必备的条件。所谓天时,就是要要顺应发展规律,依靠新条件、面向新需求,尽量不要用老手段解决老问题。所谓地利就是创新者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尽量利用排他性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所谓人和则是要发挥个人和团队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对于价值很大、众人瞩目的创新方向,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
最近又听到一种说法:选择创新项目,目标要大、切口要小、路径依赖。这个观点和创新三原则其实是一致的:目标要大,就要顺应技术发展趋势、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大方向:这就要看天时。切口要小,就是要做适合自己做的事情、能想明白、有足够能力掌控的项目,也就是要看“人和”的条件;路径依赖就是要找到一条特有的道路,避免与别人过度竞争:这就是地利。
创新必然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容易,别人老早就成功了。创新要有勇气、有运气,还要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