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铎

时间:2024-09-23 22:17:30编辑:奇事君

伟人的老婆怎么样?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的这首写于1957年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词中热情怀念的“骄杨”就是他的夫人和战友杨开慧。 也可以说,杨开慧在毛泽东的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
  杨开慧,名霞,字云锦,汉族,著名学者杨昌济教授独女。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杨开慧按照党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位于现今长沙市芙蓉路浏城桥识字岭处,有其纪念石像),年仅29岁。
  杨开慧无愧于骄杨之称。
  毛泽东诗词中“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怀念亡妻之作,几乎为世人周知。杨开慧这位出身湖南著名学者之家的闺秀,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也是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的伴侣,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牺牲之壮烈更为人们传颂。
  13岁时结识了“板仓杨”宅中的得意门生;17岁时与毛泽东在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漫步;19岁时以不举行婚礼的新方式与毛泽东结合。
  以党龄而论,她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被军阀何键杀害时只有29岁。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因父亲思想先进,她虽女儿身也能从小有名、有字、有号,7岁即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1913年,父亲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全家在长沙城内定居。翌年杨开慧便结识了毛泽东。
  1930年冬,毛泽东的结发妻子杨开慧不幸被捕,反动军阀何键急于想从杨开慧口中获得毛泽东的消息,便对她严刑逼问。在阴森的牢房里,她回首往事,百感交集。 出身书香门第的杨开慧,从小受父亲、湖南教育界名流杨昌济先生的熏陶,有着中国女子传统的道德规范。崇尚气节,恪守信仰,乐于奉献。在杨先生的得意门生中,她爱上了从韶山冲来的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杨开慧是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新女性,深受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婚姻问题上,她违背父亲的意愿,坚决选择了可能“与坎坷磨难相伴终身”的毛泽东。婚后,她默默作着丈夫的好助手、好妻子,三个儿子的好母亲,历尽艰辛;不慕虚荣。她不仅一人承担了全部繁重的家务,而且坚决支持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改造中国的主张。她将自己与丈夫的事业融为一体,跟着丈夫东奔西走,帮助丈夫整理文件、办刊物、搞交通、不辞辛苦。 毛泽东要到上海、广州等地去搞革命工作,他因杨开慧带着孩子又有身孕,不想让她同去。写了元缜的诗《菟丝》相赠,杨开慧读了两句:“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立即气恼地将书一扔,说:“噢。我是菟丝.我只能靠着依傍你活着.是吗?你在做事。我做的不是事呀?抄文稿、编杂志、办书社,我不是样样尽力去做吗?还要做主妇、做母亲!到头来成了菟丝啦?”短短几句话,十分生动地表现出杨开慧的性格和追求。 杨开慧在带着三个孩子苦苦地等了丈夫三年,而三年丈夫音讯全无的情况下,被捕入狱,面对死亡.她初衷不改,毅然说出了:“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的豪言壮语。为了信仰,她拒绝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毅然割舍下老母幼儿,在一片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从容走向刑场。
  杨开慧之父杨昌济留学日本、英国,10年后回到长沙任教授,闻名三湘。他那在门上用隶书镌刻着“板仓杨”三个大字的寓所,总引来大批莘莘学子前来求教,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也于1914年跨入此宅。对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年少的杨开慧当时常听家长称赞润之,但只视他为兄长。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毛泽东于9月间也到了那里,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据毛泽东在陕北对斯诺所述,正是这时“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 ”。
  17岁的杨开慧在京遇同乡知己,两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北海的垂柳之下。翌年,毛泽东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以“润”、“霞”相称。同年,毛泽东再次来京时,就住到杨家。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回湖南,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湘福女中。同年末,她与毛泽东结婚,取消了坐轿、婚礼,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1921年,毛泽东参加党的“一大”返湘后,杨开慧便于秋季入了党。以党龄而论,杨开慧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何孟雄之妻)。当时,毛泽东的公开身份是自修大学的主办者,杨开慧则担任学联干事,在党内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1923年,毛泽东赴沪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翌年,杨开慧也到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不久,她随毛泽东返湘,又随同去广州、武汉。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毛泽东早期的一些著作也凝集着杨开慧的心血。
  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政府反共,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郊外的老家。她曾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嘱咐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照顾孩子和母亲。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牵挂。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派人搜捕到。她带着毛岸英坐牢,坚贞不屈,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
  据一些老前辈回忆,杨开慧从外表看文静、贤惠,却是一位思想非常解放的女性,在湘福女中,她是唯一剪短发的学生
  据当年到过毛泽东家的一些老前辈回忆,杨开慧从外表看是位很文静、贤惠的女子,见到外人言语也不多。但从她留下的信稿和表现看,其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意志也异常坚强。
  在20世纪20年代,杨开慧堪称社会上少有的蔑视封建习俗的思想解放的女性。这不仅体现为自由恋爱、不举行婚礼便组成家庭,更重要的在于她跟随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在共产党正式建立的几个月后便加入。她不惜牺牲,也不仅是忠于爱情,更主要体现为信仰坚定。
  在社会传统观念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大户人家不让女孩抛头露面的环境中,杨开慧所走的道路,与其家庭和外来新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她父亲杨昌济在国外留学时,就来信嘱咐一定要送开慧上学,使她成为“新政”后长沙创办的初级小学中的第一批女生。
  杨开慧到北京时,又遇到“五四”运动的开展,父亲的教诲和环境影响,使杨开慧有了许多新思想。她到长沙上教会办的湘福女中时,是全校唯一剪短发的学生,校方认为这是“过激派”的象征,限令其三月内蓄起发来,杨开慧则坚持剪发是自己的自由。
  思想如此解放的女子,同毛泽东交往才有许多共同语言。从政治角度上讲,这位站在时代前列的女性,确实无愧于“骄杨”之称!
  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

  Надежд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 Крупская

  苏联教育家。列宁的夫人和战友。生于彼得堡(今列宁格勒)的一个革命同情者的家庭。文科中学毕业后进入彼得堡女子高等学校学习。1891~1896年曾任彼得堡成人星期日夜校教师。1894年 2月底与列宁相识,并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工人运动。1896年被捕并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流放期间,她刻苦钻研了K.马克思和F.恩格斯的著作并成了列宁的得力助手。流放期满后,她流亡国外。1905年和列宁一起回国参加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失败后,又和列宁一起侨居国外。在国外期间,她一方面担任繁重的党的工作,一方面研究欧美国民教育的情况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的教育著作。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和准备指导未来的教育工作, 她根据列宁的指示,于1915年编著了 《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1917年出版)。苏联教育史家认为,这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书中总结和概括了劳动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指出工业向电气化和机械化的发展决定了学校发展的趋势——由仅仅读书的学校转向劳动学校。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克鲁普斯卡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教育人民委员部副委员。她是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也是苏联第一位教育科学博士学位的获得者。她对苏联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她对教育学中的许多问题,包括教育的目的和新人的培养、智育问题和教学工作、德育问题和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少先队工作、人民教师问题以及教育史学等问题,都有深刻的见解。她还是苏联少年先锋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她的教育论述被汇集为10卷集的教育文集。中国曾翻译出版了她的2卷集的教育文选。 http://mkd.lyge.cn/zhanzheng/a68/a/037.htm


如何评价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

没遇见时,你只是你,我只是我;初遇时,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相处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长地久时,你是新的你,我是新的我。初见: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杨绛和钱钟书的相遇,充满了一见钟情式的浪漫。杨绛第一次遇见钱钟书,“见他身着青布大衫,戴一副老式眼镜,气质儒雅俊朗,蔚然而深秀。”钱钟书对杨绛,也是感到“她面容白晳清秀,性格温婉和蔼,自有一番神韵。”执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钱钟书主动写信给杨绛,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两人开始频繁地书信来往,杨绛的信还被钱钟书的父亲看到过,对杨绛称赞不已,立刻承认了这个好儿媳。很快,两人在苏州举办了婚礼。婚后,杨绛从清华退学陪钱钟书远赴英法读书。杨绛对钱钟书的照顾无微不至,可谓“宜其室家”。偕老: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钱钟书的《围城》里最著名的一段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是夫人杨降所写。钱钟书既感激夫人的帮助,也非常欣赏她:“杨绛的散文比我好。”在钱钟书与女儿相继过世后,杨绛笔耕不辍,书写着两人的梦想。“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这件事我没想过别人。” 如果爱情分等级,那么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可谓最高级——没有怀疑、控制、伤害、算计;只有信任、欣赏、包容、感激。越来越亲密,越来越积极,越来越默契,越来越疼惜,永远相携而行,爱无止境。认知升级,活出自己。欢迎关注瑶知天问(微信公众号ID:loves-knows)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地理会考复习资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