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狐狸

时间:2024-09-23 13:16:50编辑:奇事君

什么是北极狐狸?

北极狐[英]Arctic
fox [拉]Alopex
lagopus 属犬科,北极狐属。也叫蓝狐、白狐等,毛皮价值昂贵,经过人工饲养可见到大量的毛色突变品种,如影狐、北极珍珠狐、北极蓝宝石狐、北极白金狐和白色北极狐等,统称为彩色北极狐,在国际毛皮市场上是畅销的高档商品,因为北极狐个大,体长,毛绒色好,特别是浅蓝色北极狐,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经济价值,被视为珍品。北极狐狐种价格要比其它狐种价格高出30%~50%。


北极狐狸的活动时间

长期以来,野生动物学专家注意到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到了冬季,北极狐不但不往温暖的地方迁徙,反而喜欢往更冷的北极冰原上跑。

游荡在极夜中的北极狐
动物迁徙通常都是冬天到温暖的地方过冬,春天则返回自己栖息地繁殖下一代。如北美驯鹿冬季南移到能躲避大风雪的针叶林带,春季则北迁到食物丰富的苔原带;高山动物则在冬季气温下降或降雪时,因寒冷和缺食向低处迁徙;候鸟每年秋季由繁殖地迁向南方越冬地,来年春季则返回繁殖地。

可是,野生动物学专家却惊讶地发现,北极狐的迁徙路线却与这个规律背道而驰。

直面残酷的寒冬

2008年春天到来的时候,生活在加拿大北部拜洛特岛上的一只雌性北极狐的生活还一切如常。它找到了舒适的巢穴,还和自己的雄性伴侣一起抚育了11只小狐狸。然而到了仲夏的某个时候,它脑中的一个开关被拨动了,从此便背井离乡一路向北,离开了岛屿踏上了北冰洋的冰盖。

在这之后的几乎整个冬天中,它都漫步在北冰洋的浮冰之上,忍受着24小时的漫长黑夜和零下40的低温。当春天再次到来之时,它转向西南方的巴芬岛,在三周内兜了一个1000千米长的圈子。而这时它的旅程仍未结束,接下来它又向西方前进,在5月中又行进了1200千米,最终在夏天穿越了面积25000平方千米的萨摩赛特岛。在这过去的一年中,这只北极狐迈着纤细的腿走过了总共近5000千米的旅程,如果它当初是一直朝南走的话,已经到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热带海滩上了。

极地探险者和科学家们一直以来都对北极狐的坚毅赞叹不已。这些毛绒绒的小动物采取了和其他北极附近的居民截然不同的策略来度过冬天。它们既没有冬眠也没有迁移到温暖的地区,它们甚至也没有藏身于雪下的巢穴中。北极狐选择直面残酷的寒冬,漫步在没有固定地标、没有生命踪迹的荒凉冰原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中,要追踪北极狐的行踪是非常困难的,直到最近随着野生动物追踪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才能真正了解北极狐这不可思议的旅程。

浮冰之上的游荡者

最早目击到北极狐这种奇异生活方式的人,大概是17世纪时寻找穿过北冰洋的西北航道的欧洲海员。这些探险者时常会在困于冰面的船上过冬,而无论距离陆地有多远,他们都会看到毛绒绒的白色狐狸像幽灵一样从冰雾中浮现出来。人们发现,北极狐能在大小如同整个欧洲的辽阔冰盖上旅行,可见其具有出色的导航能力。北极狐的这种习性还曾被救援队伍加以利用,寻找失踪的探险队时,人们曾不止一次的把刻有补给物资坐标的项圈戴在北极狐身上,寄希望于探险队可能会遭遇这些狐狸。

当探险家们逐渐深入到北冰洋最偏远的角落,围绕着北极狐的谜团变得越来越大。1895年,挪威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尝试步行前往北极的时候,曾在北纬85度,距离陆地远达数百千米的冰面上发现了北极狐留下的足迹。南森在旅行日记中表达了自己对北极狐行踪的迷惑不解:“狐狸跑到这里干嘛?完全无法理解这些狐狸在这里依靠什么为生。它们难道真的不怕寒冷吗?”

科学家们首先在实验室中了解到北极狐的一些秘密。美国科学家曾在海军的北极实验室研究不同种类动物的耐寒能力。他们以开始颤抖的温度作为评判的标准,发现北极地松鼠8℃就哆嗦了,北极熊则是0℃。而北极狐在实验室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下也无动于衷。科学家只好把北极狐空运到了有更先进的低温设备的华盛顿,终于,当北极狐在零下70℃的设备里呆了1小时之后,也开始颤抖了。

毫无疑问,北极狐就是为了适应寒冷气候而生的。它们的毛皮有着无与伦比的隔热能力。而它们的生理结构在平衡能量的盈亏方面也非常高效。例如,相对其它同样体型的动物,北极狐的静脉和动脉靠得格外近,这样就可以把动脉血的热量传递给留回心脏的静脉血。这使得北极狐可以在保持身体核心部分温度的同时尽量降低体表的温度,从而节省了能量。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北极狐非常适应寒冷气候,但还是有很多未解之谜。当它们漫步于浮冰之上的时候吃什么呢?所有的北极狐都要进行这样的长途旅行吗?在没有固定标记的冰面上,北极狐又是怎样找到路的呢?毕竟这些浮冰不但在海流的推动下不断漂移,还会随着天气变化而融化。

飘忽不定的行踪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追踪北极狐。但早期科学家们试图揭开北极狐之谜的努力反而给这些狐狸又平添了神秘色彩。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尝试使用无线电定位追踪北极狐,给动物戴上无线电项圈,研究者就可以接收项圈发出的信号对动物进行追踪了。1979年,研究人员在阿拉斯加给北极狐戴上无线电项圈,然后用两架飞机追踪它们的无线电信号。遗憾的是,北极狐活动区域太大,跑得又太快了。北极狐放出去之后,它们就直接跑出了飞机所能追踪的范围,消失得无影无踪。

到了90年代,卫星定位设备出现了,但这在开始时也没能帮上科学家的忙。因为,要让项圈工作持续一年所需要的电池块头太大,对于北极狐这样身材的动物来说过于重了。追踪鸟类倒是用了重量很轻的系统,但那利用的是太阳能电池,对于在极夜中活动的北极狐来说也不合适。直到最近几年,适用于北极狐的轻便项圈才出现了。科学家们终于成功的追踪了北极狐的冬季旅程,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描写的故事。

通过卫星定位的追踪,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狐的行程是无规律的,它们不是在进行固定的迁徙。有时北极狐会在广大的区域内来回穿行,有时则朝着一个方向连续前进几天。那只拜洛特岛的雌性狐狸向西进发的时候,一天要走80到90千米。还有,虽然有些狐狸会远行到陌生的地方,但也有些狐狸最后会返回故乡。这说明,即使在没有路标的北极冰原上,北极狐仍然知道自己的位置所在何处,它们有着非常好的方向感。

勇敢的求生之路

另一个意外的发现是,冬季的长途旅行对于北极狐来说并非普遍现象。戴上项圈的狐狸中大概只有六分之一离开了故乡,去冰上开始长距离活动。为什么这些狐狸要挺进寒冷的北极冬夜还是个谜。不过科学家们发现,在人类居住地周围生活的北极狐,因为可以翻垃圾或是从其他来源得到食物,所以更愿意留在故乡。例如普拉德霍湾油田附近的20只戴上项圈的北极狐,没有一个去北极游荡的。

还有一个没搞清楚的问题就是北极狐在浮冰上是如何度日的,它们到底吃些什么。据说它们有时会吃北极熊捕猎的海豹留下的残骸。也有证据显示北极狐以一些无脊椎动物为食,主要是攀附在冰面下的端足类甲壳动物。而到了春天它们会捕猎环斑海豹幼仔,把这些小动物从冰面上的厚厚积雪之下捉出来。

在荒凉的冰原上寻找这些食物是很不容易的,北极狐之所以在冬季向北极冰盖进发,其实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便宜可赚,而是逼不得已。科学家们在追踪了两年之后,发现拜洛特岛上的旅鼠在冬天就大量减少,而旅鼠是北极狐最喜爱的猎物。一些北极狐可能就是因为在冬天食物不足,才被迫选择去冰上生活的。

从结果看,在冰上生活可能是个聪明的抉择。在阿拉斯加戴上了项圈的北极狐中,出发去了冰上的3只北极狐寿命都要比留在故乡的14只狐狸长。而在加拿大北部,大多数留在拜洛特岛的年轻狐狸都没有撑过自己的第一个夏天就夭亡了,原因可能就是饥荒。而我们勇敢的主角,那只雌性小狐狸在项圈一年后停止工作之时依然顽强生存着,继续着它的旅程。


什么是北极狐狸?

北极狐属犬科,额面狭,吻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


  狐狸是北极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们不仅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而且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因此,在外界的毛皮商人到达北极之前,狐狸们真是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它们虽然无力向驯鹿那样的大型食草动物进攻,但捕捉小鸟,捡食鸟蛋,追捕兔子,或者在海边上捞取软体动物充饥都能干得得心应手。到了秋天,它们也能换换口味,到草丛中寻找一点浆果吃,以补充身体所必须的维生素。
 狐狸最主要的食物供应还是来自旅鼠。当遇到旅鼠时,北极狐会极其准确地跳起来,然后猛扑过去、将旅鼠按在地下,吞食掉。有意思的是,当北极狐闻到在窝里的旅鼠气味和听到旅鼠的尖叫声时,它会迅速地挖掘位于雪下面的旅鼠窝,等到扒得差不多时,北极狐会突然高高跳起,借着跃起的力量,用腿将雪做的鼠窝压塌,将一窝旅鼠一网打尽,逐个吃掉它们。


  北极狐狸的数量是随旅鼠数量的波动而波动的,通常情况下,旅鼠大量死亡的低峰年,正是北极狐数量高峰年,为了生计,北极狐开始远走它乡;这时候,狐群会莫名其妙地流行一种疾病“疯舞病”。这种病系由病毒侵入神经系统所致,得病的北极狐会变得异常激动和兴奋,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闯乱撞,甚至胆敢进攻过路的狗和狼。得病者大多在第一年冬季就死掉了,尸体多达每平方公里2只,当地猎民住住从狐尸上取其毛皮。


  北极狐身披既长又软且厚厚的绒毛,即使气温降到-45℃,它们仍然可以生活得很舒服,因此,它们能在北极严酷的环演中世代生存下去。尽管人们对狐狸自身并无好感,但深知狐狸皮毛的价值和妙用,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人们以身着狐皮大衣而荣耀万分,风光无限。狐皮品质也有好坏之分,越往北,狐皮的毛质越好,毛更加柔软,价值更高,因此,北极狐自然成了人们竞相猎捕的目标。


上一篇:酒店婚宴菜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