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中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广场是将人群吸引聚集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形式。它是可以满足多种社会生活需要,通过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元素的围合,利用多种软、硬质景观,以步行空间为主,具有一定主题思想和规模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然而在现如今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城市广场不再只是简单的空间围合,需要充分考虑它的时空有效性、生态效用、视觉美观、城市规划设计等等要求。那么城市景观设计中,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
1、整体性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广场整体性包括两个方面:功能整体和环境整体。前者是指城市广场必须有其相对明确的主题和功能,并辅以相配合的次要功能,做到主次分明,特色突出。而后者是考虑如何使广场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周边建筑元素、时空连续性、整体与局部等因素的相互协调、衔接并富有变化。
2、尺度适配性原则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广场的使用功能和主题要求,来设置广场合适的规模和尺度。
3、步行性原则
步行的空间创造是城市景观设计中广场的共享性和良好环境形成的前提。广场空间和其他设计元素都应该要以人为本,支持人的行动,保证城市广场活动与周边建筑及设施使用的连续性。
4、多样性原则
城市广场应该在满足城市景观设计的整体性的原则下,以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包容多样化的城市生活,这样既可以保证社会群体的需要,也能够综合兼顾个体人群的要求。同时,设置于广场的设计和建筑的功能性也应该多样化,使广场的纪念性、艺术性、休闲性等融为一体。
5、生态性原则
广场作为整个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部分,要与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其设计中的绿地、花草树木应与城市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生态特点相一致,并结合植物本身的生长习性,趋利避害,保护以及改善城市广场的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城市广场是城市景观设计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反映地方特色、富有时代特点,设计师必须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会为城市生活带来更好的生机和丰富城市的景观风貌。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空间的发展也面临提升,城市广场设计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自然便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那么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有哪些原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问题 我们可以在做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利用寓意不同的植物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植物观赏内容,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内涵所在。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它们分别象征着高洁傲岸、幽雅空灵、虚心有节、冷艳清贞。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如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就是借着风掠过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让人深临其境。 而近些年来,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制造奇观,把古树从深山里搬进城市,古树树龄本已苍苍,还要被搬住进城市,硬挺着几根枯枝余留几片残片,在这个城市的风中苟延残喘。为求新奇,将没有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城市,如各大城市引种的银海枣、榕树等热带树种,夏日搭阴棚为其遮阳,冬日穿上暖衣为其御寒。城市森林植物配置为求创新,不顾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不仅有损美观,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园者产生的一种“速食”心态的体现。还有就是在城市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文化的揣摩及对精神方面的考虑,所以如今的园林建设缺乏了中国深邃的文化底蕴,已经经不起人们细细品味,剩下的只有外表美丽实则空泛的植物景观。 2 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进行选择。如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广场内视线通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们瞻仰、纪念,所以要将生态功能作为辅助元素,应采用软质绿化与硬质铺装结合设计方式,烘托纪念氛围,依据广场固有的主题与纪念意义进行植物的选择,并适应性确定风格及配置形式。商业广场更多的来体现城市商业繁华,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我们应令其成为道路交叉点,合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确保植物景观设计不对交通实用功能造成影响,进行见缝插景、见缝插绿的科学设计,进而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绿地面积大,广场风格多异,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要让大家身处其中时感到精神放松,心情愉悦。 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适应自然 采用乡土树种。我国富源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而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乡土树种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已经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2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就各不相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围绕广场主题,如选择不当则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种植松柏等。在进行草坪的设计时就可以选用耐践踏的品种,并采取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草坪的使用与维护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养护了草坪,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 3.3 遵循艺术性原则 人是城市广场的主体,离开了人广场便成为失去价值的`物质构建。它包括空间领域感、舒适感、层次感、易达性等多方面的塑造。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拥有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还有就是水空间的多样性和可亲近性是公共活动广场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是静水还是动水,都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涤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广场、庭园中的人工飞瀑、喷泉能带给人以活跃与激情,满足视觉的享受,他们嬉戏水中、充分地享受水所带来的乐趣。城市广场的创造是为人提供沟通、交流、共享的人性空间,要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3.4 经济性原则 为了达到广场的渲染效果,在植物选择方面,我们优先选择实惠但可以达到相同效果的植物,要从成本方面考虑选择植物。植物景观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增加投入。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景观设计原则。多角度审视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
广场设计的设计内容
1.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2.广场的环境应与所在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的环境,街道,建筑物等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设计时要考虑到广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加以深刻领悟和理解,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广场。用适合该广场的表现形式将其表达。3.丰富广场空间的类型和结构层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建筑,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的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将有助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丰富空间的结构层次。可以利用尺度、围合程度、地面质地等手法从广场整体中划分出主与从、公共与私密等不同的空间领域。在不同空间丰富空间边沿的状态。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4.广场与周围建筑环境和交通组织上的协调统一。城市广场的人流及车流 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由广场的交通组织和广场内部交通组织两部分组成。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上,要保证有城市各区域到广场的方便性。在广场内部的交通组织上,考虑到人们参观,浏览交往及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很好的组织人流车流,形成良好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机会。5.标志物与可识别性标志物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广场的可识别性。这里要明确可识别性的含义。可识别性是易辩性和易明性的总和。因此,可识别性要求事物的独特性,针对城市广场来说,其可识别性将增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城市广场设计的内容提要:
该教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前沿性,该教程十分注重设计学科的前沿性。进入21世纪就意味着进入了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化时代,各行各业都要与国际接轨,都面临竞争与挑战,为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该教程的结构与内容一改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模式,十分注重科技含量,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等。二是教研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强调课程体系的结构化、科学化、综合性,还要求在某一点上有一定的专精深度。三是实践性,现代设计学科要注重成果转化,走教学、科研、开发一体化之路。设计学科作为应用学科要想得到大的发展,就必须与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生活紧密对接,如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只是符合了审美要求,这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设计,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很难作到学以致用。近些年来该系在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在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成绩显著。该教程突出这一特点,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