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

时间:2024-09-19 15:53:00编辑:奇事君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5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平均就业率达到70%;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


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目前大学生这样的就业形势应该如何应对:第一,另谋出路,继续读书。当然自主创业,考研,考公务员也是一种就业方式,但这毕竟是少数。要走的路要靠自己把握,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大学只是证明你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但远不是人才。第二,提高大学生素质“既是危机,也是巨大的机遇”危机是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机会。我们可以在危机感中了解现状,慢慢摸索,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第三,审时度势,确定聘用范围。应届毕业生需要对自己应聘的部门进行分析,避免那些在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掉的部门。第四,要找准定位,调整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就业形势,正视目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就业难的宏观原因当然是僧多粥少,但微观原因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我们必须不断转变就业观念,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充分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为自己做出准确的就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现状是: 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不断增长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基数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数量一直处于一 个递增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大学生就业现状最大特点就是:就业基数大,就业人数增长迅速。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能力不足,就业岗位的竞争大,大学生群体的几何式增长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失衡,更多的大学生无法走上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不理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当下,我国金融类经济、服务类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会计,贸易,计算机等就业岗位供需较大的行业,工科类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心理学、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业内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较为单一,也是大学生就业领域扩展窄的因素。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给与大学生的选择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方向。就业就业就业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复杂严峻,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多重因素叠加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困难指数明显上升。招聘方式的改变虽带来诸多不便,但这还算不上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大考验。疫情冲击之下,多数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又承压最多。此外,对于那些产业链长、劳动密集的行业,当前的复工节奏势必对企业业绩构成影响,很难说招聘计划不会因此而缩水。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部分企业的应届毕业生新增岗位规模出现一定降幅,备受关注的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消费品等行业,新增应届生岗位平均降幅达三成多。只有企业恢复元气,才能激活用人需求。当前,在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中,通过多种手段切实帮助企业减轻经营负担,解决人员、交通等影响企业复工的现实困难就显得尤为迫切。解决办法1、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焦虑,高校和有关部门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搞清楚疫情之下毕业生面临的急迫困难和问题,这也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和基础。2、高校和有关部门还要大力开拓就业渠道,加强网上就业服务,加强政策宣讲力度,并做好学生心理关怀和权益保障,全力为他们的就业求职保驾护航。一些高校已先后开展网上招聘专项行动,推出就业手续“简办”“秒办”,开设就业指导“空中课堂”等,让毕业生吃下定心丸。3、考核之下,一些学校难免会为了数据好看心生掺水造假的侥幸,相关政府部门要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社会整体就业趋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

1、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2、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3、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大学生毕业发展方向:1、第一选择,就是考公务员。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候,最好就早早的开始备考公务员。只有提前做好准备,在应届毕业的时候参加考试,才更有胜出的可能性。2、考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因为教师行业,现在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是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和走向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和走向如下:从大学生就业行业的角度来看,不同行业大学生就业的程度严重分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的行业基本符合全国的产业形势。其中,在疫情背景下,医学与生物工程的就业状况较好。但是,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交通、电力等行业的就业状况稍低,竞争很激烈。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从职业角度看,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销售业务、教育培训等行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说明这些行业人才短缺。在就业率较低的行业中,主要是管理/项目协调、硬件开发、公关/媒体等,同时包括财税、律师等专业,由于毕业生人数过多,并且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需求下降,导致企业招聘竞争激烈。从就业方向来看,整体来看,单位就业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其中单位就业比例较高,为75.8%,其次是自由职业和国内/外教育,分别占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创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仅占2.8%。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不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短线专业的供需比可达1∶30,而有些长线专业的需求则几乎为零。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反差现象也相当明显。越是经济发达、知识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毕业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毕业生。同时这些边远地区或内地不发达地区,仍然实行计划分配的做法,不利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些地区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收城市增容费,办理毕业生接收手续复杂,户口指标审批难。要说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创业。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什么现在才有的新鲜产物,没有鼓励也会有人投身到创新创业的事业中去,所以国家在政策上稍加引导和鼓励是好的。但这并不是说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去创业,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发展定位,是要去参加创业做老板,还是做好一个雇员。

上一篇:黄金吊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