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最爱的北大校花,美丽胜过林徽因,为何选择嫁平凡小职员呢?
民国时期的文坛,很多趣事轶闻比现在的娱乐圈还有意思。譬如“校花”,现在这时代从“校花”转为明星的不少,因为一张校园照而走红网络的大有人在,但民国时期,“校花”可不是人人能当的——复旦校花严幼韵出身名门,浸润于富贵乡,通身优雅气质;杭州女子师范校花王映霞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迷倒无数才子;清华校花郑秀大家闺秀一枚,父亲是大法官,后来嫁给著名话剧剧作家曹禺。而得到公认的北大校花马珏,出身名门望族书香之家,父亲马裕藻、母亲陈德馨都是著名学者,父亲任北大国文系主任长达14年,与章太炎、蔡元培、鲁迅等文坛大腕交情很深,当年北大红楼有两个“好好先生”,一个是校长蔡元培,另一个就是马裕藻了。马家和北大百年校史联系紧密,除了马裕藻,还有“四马”马衡、马鉴、马准、马廉也跻身北大,投身教育;马家四代人都读北大,2012年马裕藻曾外孙女孔涛重回未名湖,距当初马裕藻被聘为北大教授,刚好过去一百年。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大家也能想象马珏的校花之名不光因为外表,还因为她通身的书香气质。1910年,马珏出生于日本东京,父母当时正在留学,后来双双回国,马珏自然也回到国内,然后有了传闻中和鲁迅的一段暧昧缘分。鲁迅先生作为正面人物,按照国人的习惯他必须是“完人”,不可能有什么暧昧情愫,但实际上,鲁迅也是男子,欣赏美丽有才的女孩实属正常,至于到底涉不涉及暧昧,只能见仁见智。当时,马裕藻任职北大,鲁迅也被聘到北大,两人是同事,又是至交。马珏进北大之前,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走到哪都引人注目。1915年,还在孔德学校念书的马珏第一次在家里见到了鲁迅,为此她写下《初次见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发表在《孔德学校旬刊》上。文章的内容非常有意思,可以读出马珏是个真性情的女孩:“在所看的这些小说里,最爱看的,就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了。我看了他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一点也不客气;不是像别人,说一句话,还要想半天,看说的好不好,对得起人或者对不起人,鲁迅先生就不是......”马珏说,自己之前没有见过鲁迅先生,想象中认为他是“小孩似的老头”,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没想到15岁初见鲁迅,他却“穿了一件灰青长衫,一双破皮鞋”,手里总拿着烟卷,看起来“又老又呆板”,感到非常惊讶,原来,他是个“老头似的老头儿”呀!而马珏在书房待得不耐烦要走的时候,鲁迅忽然主动开口,问她有没有看过《桃色的云》这本书。马珏摇头,鲁迅便说,这本书外面不好买,他那儿还有一本,她要是想看,自己可以拿过来。于是马珏不好走了,因为按照马家规矩,晚辈是要送客的,结果鲁迅一坐就几小时,马珏还小,只觉得呆等着“麻烦”。好不容易鲁迅起身,马珏跟在后面送,鲁迅又回过头来说:“那本书,有空叫人给你拿来呀!”马珏有些不好意思,送鲁迅到大门口就转身进屋了,不忘在心里暗暗想:鲁迅先生原来是这样一个人!这篇文章发表之后,鲁迅也读到了,他非常高兴,夸马珏写得好,肯说实话,还将这篇文章收入《鲁迅著作及其他》中,频繁送书给马珏。就这样,鲁迅和马珏开始通信,一通就是六七年。《鲁迅日记》中提到马珏的次数多达53次,其中马珏给鲁迅的信有28封,鲁迅的回信有13封,每当鲁迅去马家,马珏若在,必定要和她说几句话,马珏也在父亲带领下去鲁迅家中玩。值得一提的是,马珏当年填志愿也问了鲁迅意见。1926年,马珏写信告诉鲁迅,自己想学农。鲁迅回信很快,表示支持她自己的想法。两年后,马珏考入北大,因为马裕藻希望女儿为女权努力,她转入政治系。当时鲁迅对马珏十分关心,为她取号,注意到她生病,马家父女也常探望鲁迅,让鲁迅非常感动。在北大期间,马珏是被竞相追捧的校花,被形容为“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使燕京与清华的校花“粉黛无颜色”,据说每天都有十几封情书悄悄送到,日子一长都能装订成本了。要论容貌,马珏可能还胜过民国女神林徽因一筹,只不过,马珏的人生路线和林徽因截然不同。可能性格偏低调,爱好偏文艺,马珏最终并没像父亲期望的那样成为大人物,1933年,她嫁给年轻英俊的天津海关职员杨观保,因为顶着校花名头,马珏在当时很受关注,《北洋画报》多次报道,刊登马珏个人照和她的结婚照,在上海的鲁迅也收到马家寄来的结婚请柬。得知马珏结婚,鲁迅就不再送书给她了,可能因为某种防范意识。马珏杨观保夫妻俩都是知识分子,但并没有很大成就,马珏在上海儿童图书馆工作,一生籍籍无名,杨观保也平淡一生,可能马珏身为校花,最大追求并不是出名,而是有一份稳定的爱情,柴米油盐过一生。不论怎样,马珏能得到鲁迅先生的青睐必然有过人之处。她聪颖美丽,性情真实,不高调张扬,不图富贵。平凡也是美,马珏的美没有林徽因那样让人惊艳,但细水流长,也算是一道靓丽的民国风景了。
民国北大第一校花是谁?鲁迅也曾经喜欢过她吗?
提到民国时期的美女,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是大上海里鬈发舒卷、旗袍修身的风情佳丽,如陆小曼;那个时期也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比如“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家四月天”的林徽因。除却这些比较有名气的,还有一些不为大众所了解的清丽佳人,她们隐没于笔端书页,一颦一笑却曾真实地搅动过一池涟漪,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马钰,她有“北大第一校花”的美誉。马钰出身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在这种家庭中潜移默化中的马钰也十分聪敏,十八岁的时候就在北大上学。少女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已经足够优秀到熠熠生辉,脸上是青涩的美好,眼睛里闪动着智慧的光芒,顾盼神飞,灵动飞扬莫过于此,即使是穿着简单的校服也遮掩不住青春洋溢。一头齐肩短发,蓝灰色盘扣上衣,百褶裙和黑色小皮鞋,女学生素雅清新的美不输于旗袍美女的风情万种,甚至更多了几分令人悸动的纯真。可能会有人觉得马钰是占了年轻的优势,实则不然,即使是在一群青春少女中她也是最出众的那一个,否则又怎能担得起“校花”之名?有人这样赞美她的容貌:“像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人的样貌或会有不足之处,但雕塑的艺术品却是完美无缺的,而马钰的美就达到了那种近乎完美的程度,就像是雕塑睁开了眼睛。这样一个美好的少女,她的追求者自然也多如过江之鲫。每天收割情书十几封,有些少年才俊为了倾诉自己的衷肠甚至装订了一本厚厚的诗册。不过马钰对那些追求者却毫不心动,因为她在15岁的年龄就见过一位最富有哲理和思想的优秀长者,她还为那次见面写了一篇文章——《初见鲁迅先生》。鲁迅是马钰父亲的好友,他拜访朋友的时候也注意到了那个娇俏可爱的小姑娘。作为有名的大文学家,鲁迅先生本身也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对于从小就备受宠爱和赞美的马钰来说,鲁迅就像是灯塔一般的指引者,高高在上却又平易近人,少女心中充满了敬慕,鲁迅先生也很喜欢这个聪慧的女孩,认为她是可造之材,两人的书信来往持续了六七年。虽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但年龄并不是阻碍两人最大的因素,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马钰是鲁迅好友的女儿,这一层辈分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这种懵懂的好感也仅仅止步于好感,后来马钰嫁给了一名海关职员,鲁迅听到消息之后为了避嫌也不再与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