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毛腿导弹

时间:2024-09-12 11:42:15编辑:奇事君

伊拉克飞毛腿导弹有哪些表现?

伊拉克“飞毛腿”B/C型地对地导弹的表现:除了苏联和华约国家外,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国也都拥有了这种武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最后一天,埃及发射3枚此型导弹攻击以色列的三个目标,结果都末命中要害部位。因此,尽管它颇受第三世界国家青睐。可是在苏军中并不是什么先进装备。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和伊朗相互发射大量“飞毛腿”导弹,攻击对方的重要城市,成为当代军事史上有名的“袭城战”。两伊战争是用八十年代的武器打得一场本世纪初的战争,飞毛腿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只得一提。1988年2月29日—4月21日,旷日持久的两伊战场上爆发了一场长达52天的导弹“袭城战”,它是继1944年9月德国V-2导弹对伦敦实施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导弹“袭城战”之后,又一次使用地地弹道导弹进行的大规模“袭城战”,也是二战后在局部战争中动用地地弹道导弹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作战效果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导弹“袭城战”的直接起因是1988年2月27日,伊拉克出动空军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郊区的一座炼油厂,爆炸巨响震天,油厂浓烟滚滚,伊朗损失严重。为了报复,29日伊朗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了2枚“飞毛腿”B导弹。早有准备的伊拉克立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首都德黑兰和圣城库姆,其次是伊朗纵深的大中城市重点打击。从当天开始到3月8日的9天时间,就向伊朗发射了50枚“飞毛腿”B导弹,至4月21日共发射了189枚,有40座伊朗城市被炸,死亡1700多人,伤82加多人,数干幢楼房和建筑物被毁。蒙受了巨大损失的伊朗,维系战争的决心迅速动摇,加上其它一些原因,伊拉克实现了以炸求和的目的,导致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终于在1988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结束。在袭城战期间,虽然伊朗也向伊拉克发射了77枚“飞毛腿”-Bff导弹,但其战果和影响则大为逊色。由于德黑兰距伊拉克边境500千米,从伊拉克西部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距离约570千米,而“飞毛腿B”导弹射程只有300千米,“腿短”不及。伊拉克于1987年不惜耗费巨资,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对“飞毛腿”B导弹进行了改进。所以对德黑兰等较远目标实施攻击的实际上是经改进增程后的“侯赛因”导弹。“飞毛腿”导弹虽在海湾战争中大量使用而名噪一时,在1991年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海法,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兰、达兰和巴林三国六市发射了近80枚苏制“飞毛腿”B导弹,并与美军所部署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展开了地地导弹与地空导弹之间的首次“拦截战”,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此外,伊军的“飞毛腿”B导弹成功地避开了多国部队的空中打击,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保持了对有效的自身隐蔽和对敌方目标的打击。直到战争结束前几小时,一枚“飞毛腿”导弹还击中了美军的一个餐厅,造成数十名士兵伤亡。美军称这是战争期间遭受的最大伤亡,是“最黑暗的时刻”。

飞毛腿导弹的之速度

飞毛腿地对地战役战术导弹“飞毛腿”导弹是前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发的第一代战术弹道导弹系统,为单级液体燃料短程弹道导弹,1957年问世,其早期型号在苏军中的编号为R-11,后来又衍生出R-17(R-300)等发展型,北约则称之为SS-1“飞毛腿”导弹,并以此闻名世界。在冷战时期,前苏联对外销售和输出“飞毛腿”导弹及其制造技术,使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战术弹道导弹,并且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发本国弹道导弹技术的基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朝鲜。诞生半个世纪以来,“飞毛腿”导弹一直处于改进发展中,按照西方资料发展出A、B、C、D型共四代,其射程从180公里增加到700公里,圆概率误差由最初的3000米下降到50米,飞行速度可达5马赫。“飞毛腿”导弹可以装备多种类型的弹头,包括传统的常规高爆弹头,装药量860公斤;也可装核弹头,当量在5~80千吨;还可以配备装填有VX毒剂的化学弹头。飞毛腿-A飞毛腿-A导弹长10.4米,直径0.84米,全重4500千克,发射车用着名的V1 C Y-152K自行火炮底盘改装而来。它使用单级液体燃料火箭推进,最大飞行速度高达马赫数5,最大射程为160千米,最小射程80千米。行军时导弹发射架横置在载车顶部,使用时向车体后方起竖,直立于地面。它配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弹头,一种是常规弹头,配有770千克高爆弹头;另一种是核弹头,威力约为20万吨TNT当量。虽然西方国家认为飞毛腿-A战术导弹与P-2导弹一样,是V-2导弹的翻版,但实际上它是苏联科研人员通过P-2导弹的研制、真正在V-2导弹技术上进行创新后的全新设计。它比V-2短了3.6米(P-2导弹长度则为17.7米),最大直径也只有0.84米,比V-2和P-2导弹1.65米的直径细了很多。虽然飞毛腿-A导弹的射程大大缩短了,但精度却有所提高,圆概率误差约1千米。最重要的是,飞毛腿-A战术导弹克服了以往导弹系统运输和发射装置分离的状态,第一次实现了将导弹运输和发射车集成为一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射准备的机动性能、缩短了发。此外,它的火箭发动机在设计上也有着重大改进,比V-2的多燃烧室设计更为简单,并创新性地运用了防震荡扰流板以防止间歇燃烧,大大提高了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而导弹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了提高,初步满足了军方的作战使用要求。飞毛腿-A对苏军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填补了苏联陆军战术导弹领域的空白,第一次使陆军具备了远程纵深机动打击能力。不过,苏联陆军对飞毛腿-A的的性能指标并不是十分满意。主要是导弹射程近、不能满足陆军对战役纵深目标的打击需求。另外,2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威力过大,在很多场合是不必要的。加之它采用的底盘较为笨重,整个系统的机动性不佳,而且精度不能有效满足打击战术目标的需要。因此,军方要求研制部门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由于上述问题,飞毛腿-A装备数量并不多,服役时间也不长,1960年代初就煺役了。但作为“飞毛腿”系列的塬型弹,它验证了许多关键技术和设计理念,为后来飞毛腿-B导弹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飞毛腿-B为了满足军方要求,苏联导弹设计部门在飞毛腿-A定型装备后不久就开始对其进行改进。改进型导弹型号为P-17(出口型为P-17E),系统代号为9K72,苏联为该系统取了一个雄壮的名称“厄尔布鲁山”。该导弹在苏军内还有一个代号为P-300。根据有关资料,P-17导弹于1962年初步研制成功并得到完善。1965年,该导弹系统正式装备部队并首次在红场阅兵式上亮相,这再次震动了西方国家。美国将其命名为SS-1C,北约将其命名为飞毛腿-B。正是这个飞毛腿-B导弹日后成就了“飞毛腿”的鼎鼎大名。与飞毛腿-A相比,飞毛腿-B的外观和战技性能有了质的飞跃。其发射车由履带车改为轮式车,采用MAZ-543型8×8越野车底盘改装而成。该底盘的特点是:载重量大,达到30 - 40吨,能装载包括导弹在内的几乎所有发射机构和设备;动力强劲,该车的额定连续功率可达386.875千瓦,最大速度达6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650千米;机动能力强,该车采用全时8×8驱动,扭杆独立悬挂,最小转弯半径13.5米,最大爬坡度达到30度,采用特种宽断面轮胎后能在沙漠或泥土地上可靠行驶,涉水深度达1.1米。采用这种轮式底盘作为运输一起竖一发射车,使飞毛腿_B武器系统能够高速行驶,发射后迅速装弹,充分满足了陆军快速机动作战要求。与飞毛腿-A相比,飞毛腿-B的弹体加长了0.56米,达到了11.16米;弹径增加到了0.88米,可容纳更多的推进剂。因此,飞毛腿-A的最大射程达到300千米。飞毛腿-B导弹采用了捷联概率补偿加射表修正简易惯性制导系统,虽然射程增加到了300千米,但命中精度却有较大提高,圆概率误差的理论值为450米(当然通常来说实战精度就没这么高了),在当时达到了较高水平。此外,研制人员还降低了导弹核弹头的威力,为其设计了一个威力为10万吨TNT当量的小型核弹头。通过增大射程、提高精度和减小核弹头威力,飞毛腿-B战场使用灵活性大大提高,可攻击各种不同距离、不同性质的战役战术目标,满足了陆军对战役战术纵深目标的打击需求。飞毛腿-B这种以重型轮式底盘为运输发射车的设计方案,成为现代弹道导弹系统的经典设计,甚至影响到日后俄军战略导弹系统的发展思路。SS-25“白杨”和SS-27白杨-M机动式战略导弹都采用了这种设计理念,以提高隐蔽性、机动能力和生存能力。与飞毛腿-A相比,飞毛腿-B的组成复杂了许多,可以真正称之为一个“导弹武器系统”了。它包括导弹和地面保障设备两大类,主要有运输一起竖一发射车、测量车、指挥车、运弹车、电源车、推进剂加注车、测试车和消防车等。这些支持保障装备的出现,使飞毛腿-B导弹既可在预设阵地发射,也可在未经勘测的阵地上发射。但由于它仍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因而加注燃料等一系列发射准备动作需要的时间较长。其固定发射准备时间为45分钟,机动发射准备时间为1小时。但精确瞄准时间却只有7分钟,也就是说在完成燃料加注、接收到上级目标信息指令后7分钟,可将导弹发射出去。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毛腿-B导弹的作战效能,苏联为其研制了包括战术核弹头、热核弹头、化学弹头、集束子母弹头、温压弹头等多种战斗部,使之真正成为一种1960一1970年代的陆军“撒手铜”武器系统。总体上,飞毛腿-B是苏军拥有的第一种真正比较成熟的陆军战术导弹,奠定了现代战术弹道导弹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外形,作战能力比飞毛腿-A有了质的提高,成为一种颇具实战能力的经典战术导弹系统。飞毛腿-C/D飞毛腿-A研制成功后,苏联科研人员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在1960年前后,研制成功了增程型飞毛腿-C导弹,美国命名为SS-1D。飞毛腿-C的弹长达到了11.25米,最大射程也从300千米增加到550千米。只不过射程增加的主要塬因不是增加了推进剂,而是减轻了弹头重量。飞毛腿-C的弹头重为600千克,而飞毛腿-A为980千克。飞毛腿-C的弹头威力小了不少,但在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即初步实现了弹头与弹体的分离技术。当发动机燃烧完毕后,如果弹头与火箭发动机、燃料箱装置分离,就可以减少弹头再入大气层的不稳定性。不过,由于飞毛腿-C在制导系统方面没有大的改进,命中精度也随着射程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圆概率误差达700米。1980年代初,苏联对飞毛腿-C进行了最后一次改进,发展了“飞毛腿”系列的最终版本飞毛腿-D(美国命名为SS-1F),于1985年定型装备部队。飞毛腿-D是飞毛腿-A导弹的高精度型,在设计上主要着眼于改进制导系统,提高命中精度。制导系统总体采用了捷联惯导系统加末制导技术。也就是在惯性制导的基础上加装了光学或主动雷达末寻的导引头,用弹头内部的电视摄像机进行数字扫描匹配,使圆概率误差改善到50米。此外,飞毛腿-D在飞毛腿-C的头体分离设计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进,在弹头内加装了稳定装置和制导计算机。头体分离后,弹头内的稳定装置和制导计算机开始工作,大大提高了弹头再入大气层段的飞行稳定性,能使长约4米的弹头近乎垂直地落入目标区,既增大了破坏与杀伤效果,又使对方防空系统难以拦截。另外,该型导弹还进一步增长了发动机燃料舱,加大火箭推力,导弹长度达到12.29米,使最大射程达到近600千米;配备的弹头重为985千克,回归到飞毛腿-A的水平,提高了导弹常规攻击威力,使导弹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有了较大提高。不过,飞毛腿-D并没有在苏军服役多久,装备量也不大。它很快就被苏联于198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叁代战术弹道导弹“奥卡”所取代。

上一篇:bride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iphone4连接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