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计算能力的教学反思
一、存在的现象 在一节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复习课上,我共让8位学生上台板演,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8位学生式子全部正确,但有7位学生的计算结果错了,而且这7位学生根本不是学困生,有些甚至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事后我与办公室的同事聊起了这件事,大家都有同感: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确差多了。在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新教材研讨会时,与会的许多教师都谈到类似的问题。由此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薄弱,不仅仅是我所遇到的困难,或许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二、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合理、准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作为四大基本能力之一鲜明地提出来。由此不难看出运算能力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准确找出学生计算能力弱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确保教学质量。 三、调查 经过一个月的校内调查,在同事的协助下,我们总结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 (1)题目抄错。如将“÷”看成“+”;将“0.93”写成“0.98”;将“645”误写成“654”等。 (2)答案抄错。如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了等。 还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3.算理模糊,张冠李戴 如:857-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 857 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 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四、对策 我们根据以上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1.兴趣引路,提升计算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2.训练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 3.优化策略,强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一天练一个类型,隔天巩固练一题。这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4.日常入手,培养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研究反思
关于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很多同学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发现问题,改变学生认识。
学生的错误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
(2)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
(3)计算时不打草稿;
(4)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
(5)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从一些学生的计算错误来看,“粗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方面是个自然成长过程,第二方面则可以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培养,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做题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1、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算:就是认真写和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4、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
纠错题型上的练习我通常这样设计对学生的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总结出预防同类错误的方法。在练习形式上安排有多种形式:可做单项练习,如判断题、找出各题错误处、改错题等练习;也可以做综合练习;可以把各类错题印在作业纸上,课上发给学生改,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错题本,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重新分析订正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混合运算是二年级数学重点之一。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 63÷9×5 =( )+( ) =( )×( ) =( ) =( ) 46-7×4 42÷6+39 =( )-( ) =( )+( )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 24-16÷8 =36÷6 =8÷8 =6 =1 15-6×2 15÷3+2 =9×2 =5+2 =18 =7 3、计算。 7×2+16 30+56÷8 50-4×6 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 53-3×9 68+4×3 49÷7×6 63÷7-5 81-45÷5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 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 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板书:划线用色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回忆同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三】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7页例1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 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带有问题的总结,对新旧知识有所梳理和升华,并能起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29+38 =67 15÷3×5 =5×5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篇1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29+38 =67 15÷3×5 =5×5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训练同学认真审题,能够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培养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且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第74页第1题。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125 0.3 0.5 0.6 0.25 0.7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以上各题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们已经知道,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已知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从而进行计算。 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比较简单? 提问: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 提问:分数和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在一般情况下,化成什么数做比较简便?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简便,但这种做法只有小数能够被分数的分母除尽时才最方便,一般情况下分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把小数化成分数来做比较简便。)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和复名数改写说的方法,巩固已学过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思路,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提高计算能力。 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更加明确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方法;及其解题的关键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名数的改写 3.2吨=()千克 5厘米=()米 3吨50千克=()吨 3.5吨=()吨()千克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2、做期初复习第7题。 三、复习解方程和混合运算 1、做期初复习第8题。 2、做期初复习第9题。 提问:按照运算顺序,这里的4道题要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四、复习应用题 1、做期初复习第10题。 提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比较恰当?为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你能列方程解答吗?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做期初复习第11、12题。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做,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每一步表示什么。 五、作业 期初复习第9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78÷26×1425×(68÷17) 1、先说一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它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C、讲授新课: 例9:9.728÷3.2×7.5 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例10:1.75×(24.42÷3.7) 1、有括号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教师小结:通过小数乘除混合训练,你觉得与整数混合运算比较感觉怎样? D、巩固练习: 4.8÷0.4×64.8÷(0.4×6) 1、先让学生先试算,教师巡视 2、抽两名学生板演。 3、校对,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让学生根据算式,编成两道文字题。 E、课堂小结: 1、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F、强化练习 70.75×0.26÷6.57.36÷(3.2÷0.04) G、布置作业: P-38第二题和第三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篇5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练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17÷0.7 0.4÷0.015.3+6.75.4-3.6-1.4 30×0.0115÷1.5 12.9-8.57.2×0.4+2.8×1.4 教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投影出示: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6.2加上4.2除以2的商,再减去1.5,差是多少? (2)6.2加上4.2的和除以2,再减去1.5,差是多少? (3)6.2与4.2的和除以2减去1.5的差,商是多少? (4)6.2减去4.2与2的和,再乘以1.5,积是多少? 二、指导练习 1.口答:练习十一第6题中每小题的运算顺序。 [69-(4.74+5.16)×6]÷1.2 [3.5+15-9.8÷0.8]×1.6 2.分析练习十一第8题的数量关系。 3.练习十一第9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7.5+6.1)]×1.5=14.7 [-13.6]=14.7÷1.5 -13.6=9.8 =23.4 生试做第二小题 三、课堂练习 练习十一第6、9题 四、作业 练习十一7、8、10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得运算顺序。 2、学会四则混合运算计算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 二、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得运算顺序。 难点: 学会四则混合运算计算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和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卡片) 0.8×0.5 1.2×0.7 0.8÷0.02 1.5÷0.3 1、以开火车形式报得数。 B、直接写出得数。 P-74第一题。 1、学生先直接在书上写出得数。 2、学生以报得数形式校对。 C、四则混合运算: P-74第二题。 1、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3、校对。错的订正。 D、能简便运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运算: P-75第三题。 1、前后四个同学讨论,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运算? 2、学生独立思考解题。 3、抽四名学生板演,校对。 E、文字题: 1、学生理解“除”“除以”被……除”和“去除”的含义? 2、学生相互讨论上面这些词的含义?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校对,错的说明原因。 F、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又有什么地方得到了补充? G、布置作业: 《作业本》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