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里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大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岸约20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大汶口遗址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大汶口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大汶口遗址的研究价值:大汶口遗址与大汶口文化的发现,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这支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和苏皖两省邻近山东的地区,其年代大致在前四十四世纪至前二十四世纪之间。由于它的发现,使这个地区的史前历史,从龙山时期上推了大约两千年。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大汶河北岸,距东岳泰山60华里处。大汶口名胜古迹众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县级以上文物景点3处明石桥、清山西会馆和文姜城遗址;自然景观有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处。大汶口是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和历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镇。大汶口属有名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阳田,地下资源丰富,104国道、京沪铁路穿境而过,处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上。旅游景区古石桥古石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石桥又名“双龙古石桥”,石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是明朝隆庆年间修建的一座横贯大汶河唯一的古石桥,清代雍正八年石桥被大水冲毁,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捐资进行了修复,为纪念姜石匠,当地人立碑以记其事,并称此桥为“姜公桥”。上泉古泉群上泉古泉群位于大汶口镇上泉村,上泉古泉群现主要有五大主泉组成,大致呈五角星状分布,当地群众根据传说分别称它们为“驴带泉”、“龙泉”、“灵应泉”、“郑家泉”、“荆枣泉”,其中数驴带泉涌水量最大,其他小泉星罗棋布,随处可见。
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什么
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粟。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的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是种粟,家畜饲养相当发达,晚期陶器上有原始文字。大汶口文化的特点大汶口文化时期,社会生产的劳动者的性别,先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男女随葬的石铲、石斧、石锛和纺轮这两类工具的变化,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的主要是男性,而随葬纺轮的则主要是女性。这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了。
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什么
大汶口文化主要是种粟。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曾发现1立方米的碳化粟。还发掘出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石器有铲、锛、斧、凿、刀、匕首、矛等,还有一些带柄石铲和有石锛。骨器有镰、鱼镖、镞、匕首和矛。角器有锄、鱼镖、镞、匕首。蚌器有镰和镞。另有少量的陶网坠和陶纺轮。石器、骨器和角器都有一些变化。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农业经济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在中期以后有了全面、迅速的发展。白陶器、玉器、象牙器的出现和快轮制陶技术的应用,说明一部分手工制作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陶器生产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均手制,砂质陶火候较低,陶器种类不多,造型简单,仅见觚形器、盆、钵、罐、杯、鼎、豆、大口尊等。中期开始使用轮制技术,有了少量的轮制小件器物;烧制出火候较高的灰白色陶器;器类增多,出现了实足鬹、背壶、簋形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