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远行

时间:2024-09-04 04:13:03编辑:奇事君

季羡林先生在国外,读《一生的远行》

季羡林想去德国留学,但又觉得去异国他乡生活是相当难的。在德国,他放不下祖国壮丽的山河,也放不下母亲凝视的目光。

季羡林到了德国非常珍惜时间,勤工俭学买了一块表。表坏了,去迷离错杂的交织着电线的长长的柏林康德街的店铺修表。因为绿色与白色的纸条阴差阳错,找不到搁表的那个店铺,最后还是在柏林生活两年的朋友帮他找到了手表。

在德国哥廷根女子中学的大礼堂,季羡林听了一位老诗人宾丁朗诵的诗歌、小说等像做了一个美妙的梦,他忘不掉诗人灌入自己灵魂神秘力量的声音和那双充满哲思的大眼睛。而听另外一个诗人卜龙克朗诵,却完全没有感觉。

十五年后季羡林先生又回到日内瓦,旧地重游。季羡林喜欢这里好客的居民,喜欢神奇美妙清澈见底的莱氓湖畔,还有湖上戏水追逐的白鹅,还有高耸入云的雪峰。这样的环境与驻扎在这里乌烟瘴气异想天开的美国大兵和来参加国际会议的那些撒谎吹牛装疯卖傻的美国政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十五后,季羡林先生又重返了德国哥廷根。曾经熟悉的图书馆和餐厅都还在,却深感江山如旧,人物全非。三十五年时光悠忽而过,多少人已经作古。这让季羡林想起了当时他的老房东去世后,他多次陪着女房东去给她的丈夫扫墓。季羡林这个异邦青年成了女房东身边唯一的亲人,直到回国后他们还一直通着信。

值得欣慰的是季羡林在德国的授业老恩师还活着,都八十多岁了,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两口住在养老院里。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期间正好遭遇战争,此时祖国在受难,故乡的亲人在受难,自己也在受难:经常缺衣少食,一想起当初的情景季羡林就思潮翻滚,无法平静下来。

二十世纪在六十年代,季羡林也到过非洲。非洲部分国家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之下解放了,因为中国的帮助日益强大。在科纳克里季羡林摘过红豆,在马里的椰树下感受非洲人的热情,感受让茶树和甘蔗在马里生根的中非两地人民的友谊。有一天一个卡车上的当兵的看见中国人坐的汽车经过,站起来为季羡林一行敬了一个军礼……就连小孩子见到我们中国人都会说北京——毛泽东,北京——周恩来。

八十年代在日本,季羡林参观了唐大招提寺、诗仙堂和箱根。唐大招提寺是鉴真大师讲经布法的地方,也是安放大师墓塔的地方。诗仙堂的创建人是四百多年前天正十一年、公历1583年诞生的石川丈山。这是他晚年隐居的地方。季羡林在箱根还结识了室伏佑厚一家人,还和从横滨来箱根旅游的日本四个退休女教师通了信,并互赠礼物。

不久,季羡林又飞越珠穆朗玛峰来到尼泊尔。在飞机上听机组人员议论左边和右边究竟哪坐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在尼泊尔的街头,能看见好多小猫小狗。这让季羡林想起了他母亲刚刚去世时家里的那只不肯离开的被季羡林遗弃的那只狗的情景。季羡林还在尼泊尔看见了乌鸦、鸽子、老牛、小猴等动物在这个国家自由自在的生活着。

在九十年代,季羡林在泰国拜谒了报德善堂。泰国报德善堂创建于1897年,距今已有九十七年的历史。这个善堂继承大峰祖师的衣钵,仍然是广行善事,其中包括收殓无主尸骸等。在泰国期间,季羡林先生还在泰国的旅游胜地帕塔亚海滩上遇见了一个小男孩要卖他怀抱中小猴子,只是路人一个个经过却无人问津。而焦躁不安、神情凄凉的小男孩和有一双圆圆的漆黑锃亮小眼睛的小猴子后来的事成为盘旋在季羡林先生脑海里永恒的问号。


资料搜集:

大峰不见于中国的《高僧传》。明隆庆《潮阳县志》、清乾隆《潮州府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记载,但都语焉不详。民间传说颇有一些谈到他的地方。总起来看,大峰祖师诞生于宋吴越国温州,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生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一说生于1093年),卒年南宋建炎丁未(1127年)。中过进士,做过县令。年届花甲,才辞官出家。后来云游到了广东潮阳。他信仰的大概是当时颇为流行的禅宗。他行了不少善事,为乡民祈福禳灾,施医赠药,给灾民治病,同时收殓路尸,施棺赠葬,这当然会受到当地贫困老百姓的敬仰。他还曾募化建桥,关于建桥的事,传说中讲到了,大峰祖师利用科学原理,把桥基稳置于江底硬地之上,使桥有了坚固的基础。总之,建桥一事,因为便利交通,为民造福,历来受到人民的称扬。一个名不见《高僧传》的和尚在当地却声誉极隆。祖师圆寂后,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邑人建堂崇祀,名曰“报德堂”,八百余年来,香火历久不辍,这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少见的。这个堂广行善事,诸如施茶、殓尸、修桥、造路、赈灾、赠药等,受到老百姓的赞誉,群众起而效之。岭表构建善堂崇祀祖师,几无处无之。战前统计,粤东共建善堂五百余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各县陆续恢复了大量的善堂。旅泰华侨中潮汕人占绝大多数。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1   一生,这个词放在我这里是漫长的、是憧憬的,我不知道可以走多远,又在寿耄耋之时为自己做怎样的总结,抒怎样的情感。一生这个词不是我所能说出来的,年轻人大多向前看,而人到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一生的远行》正是季羡林的回忆,是他的自选集。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汇集于此,供人借鉴。   季羡林,在我心里一直是个神人,像我这样无语言天赋之人,对于精通五六门外语,包括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文字的大能者,怀着一种崇高的敬佩。在读完《留德十年》这一篇章,知道他所有的成果又是怎样而来。“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伟大的人,也曾经迷茫过,有过失落,有过幻想,才找到自己的道路,但道路是否正确,一生的价值,想必,只有垂垂老矣才能判断。   人生像一个歧路口上:一条路是桃花,一条路是雪。一条路是桃花,一条路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堆满了雪的路上,则是暗淡无光,摆在我眼前是终生青衾,老死学宫,天天为饭碗而搏斗,时时引“安静”为鉴戒。究竟何去何从?像弗罗斯特般选择了那一条人迹稀少的`道路。终成为这样一个季羡林,现在的他。   《一生的远行》记录了季羡林一生的行路,留德、访印度、探日本等,他把生命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让生命显得具有份量,通过学术,通过研究交流以示中印友好。从游行中学习,一生的学习才有一生的远行。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   在尼泊尔,他学会了爱雾,感受了自然的美。如《雾》一文中:“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继而又道“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一生是漫长的,一生过得怎样,只有垂垂老矣,才能了解,一生究竟是怎样,下一秒的事没人知道。人是在变的,一生没有如果,更没有假设,季羡林也一样,“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2   《一生的远行》散文集,收在他的《自选集》中,一共收录了30、40年代的欧洲、60年代的非洲、80年代的曰本、90年代的泰国,等国家的游记。我们从这几个国家的游记中,充分体验了学者自己的感性认识,也增广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领域。这本散文集,值得一看。   他在《欧游散记》中,写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一个到外国去,尤其是到德国去的希望埋在我的心里了。同朋友谈话的时候也时时流露出来。在外表看来似乎是很县体、很坚决的,其实却渺茫得很。我没有伟大的动机,冠冕堂皇的理由自然也没有。但仔细追究起来,却只有一个极单纯的要求:在无量的一一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一一宇宙进程中,我们有这次生命,不是容易事。我们不要放过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要多看一些东西。就因了这点小小的愿望,我想到外国去。   他在《忆曰内瓦》中,写道:在我们国家里,一提到山水之美,肯定说是″青山″、″绿水″。例如"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韦应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略看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你看,″青山″、″绿水″这里全有了。然而,谈到瑞士的山水,我觉得,青和绿似乎就不够了。在白皑皑的雪峰下面,在苍翠翁郁的树休旁边,特别是在小湖的倒影中,有那么一层青中透紫的轻霭,若隐若现地浮动在那里,比起纯粹的青和绿来,更是别有逸趣。但你想把这种颜色抓住,你所能看到的只是树木山峰,″青霭入看无″,什么也看不到的。   他在《科纳克里的红豆》里,写道: 中国人民同北非和东非的人民,从邈远的古代起就有来往,这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但是,几内亚远处西非,前有水天渺茫的大西洋,后有平沙无垠的撒哈垃,在旧时代,中国人是无法到这里来的。即使到了现代,在十年八年以前,在科纳克里,恐怕也很少看到中国人。但是,我们现在来到这里,却仿佛来到了老朋友的家,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我们走在街上,小孩子用中国话高喊:″你好!″卖报的小贩伸出小拇指,大声说:″北京,毛泽东!″有的女孩子见了我们,有点腼腆,低头一笑,赶快转过身去,嘴里低声说着:″中国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有和蔼的微笑,温暖的双手。深情厚谊就像环抱科纳克里的大西洋一样包围着我们,使我们感动。

上一篇:乘客电梯价格

下一篇:哇大学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