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国志董卓传翻译
董卓传,(附李睳、郭汜传)董卓字仲颖,陕西临洮人。少时就行侠尚武,曾到西北少数民族羌族屯驻生活的地方漫游,广结羌族的首领为朋友,后回乡务农。某日正在田中耕作时,有一些到内地来办事的羌族首领顺便来看望他。董卓看到远道而来的朋友非常高兴,邀众人到家中作客,将正用于犁田的耕牛宰杀掉来招待客人,大家开怀痛饮。羌族首领们为董卓重义气而又豁达豪爽的行为所感动,他们回去后收集了牛马羊各类牲畜千余头(匹)赠与董卓。
东汉桓帝末年,朝廷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个郡中选拔良家子弟来充任负责皇帝宿卫侍从的羽林郎,董卓因为武艺高强,力大过人,能够备两只箭袋在纵马急驰中左右开弓,故而被朝廷选中。他先在军中担任掌管行军之事的军司马,不久跟随中郎将张奂攻打并州立了战功,被提升为负责守卫京城皇宫诸殿的郎中,并赏赐细绢九千匹。董卓接受了官职,却把所得的九千匹细绢全部分给手下的官兵。此后,官运亨达,先后担任过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主管西域诸民族事务的西域戊己校尉,后被免。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最后又召回京都,拜中郎将。由于在率部讨伐黄巾起义军的战斗中吃了败仗,他被撤职以抵战败之责。直到西北韩遂在凉州聚众反叛,朝廷才恢复了他中郎将的职务,派他带兵围剿韩遂。董卓领兵开到望垣硖以北地区,被羌、胡数万兵马包围。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下,董卓故意做出捕鱼虾以济军粮的假象,在河道上游筑堰,使数十里河水大涨。汉军从大坝下悄悄穿过,然后掘开水坝。等胡兵闻知汉军突围而组织追击时,河水已深,无法渡过,董卓的军队因而死里逃生。当时朝廷共派出六路人马出征陇西讨伐韩遂,其他五路都连吃败仗丧师折将,只有董卓指挥的这一路完整地撤退回来,没遭什么损失。董卓率师突围后驻扎在扶风郡,朝廷因其有功提升他为前将军,封..乡侯,并调任并州牧。灵帝刘宏死后,少帝刘辩即位。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斩除朝中的宦官,皇太后坚决反对何进等人的行动。为了争取外援,何进私下给董卓写信,让他带所统辖的兵马开进京师,并让他给皇上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借着太后和陛下的宠幸为非作歹,扰乱朝政,祸国殃民。古时晋臣赵鞅曾率晋阳的兵马进入京城,铲除了朝中佞臣荀寅和七吉射等人;如今臣下我也要鸣钟鼓督师立即开往洛阳,以讨伐张让这些乱臣贼子。”何进要董卓这样做是想胁迫太后同意诛杀宦官的计划。谁知何进等人谋划不周,董卓的军队尚未赶到洛阳,宦官张让、段王圭等人已先下手杀掉了大将军何进
董允的厉害之处在哪?为什么诸葛亮让他作为接班人?
能被诸葛亮看重,那么冬云确实是有自己的厉害中出的,毕竟诸葛亮也是十分出名的智者了。当时董云的官职还是不高的,但是却能得诸葛亮如此看重,事实上这还是因为诸葛亮的看人能力。其实诸葛亮选中他的原因是由三点的,那就是作为皇上身边的亲信该有的品质,第一的就是忠诚,其次就是个人才能,最后还是看刘禅愿不愿意的。第一,刘禅于董允的关系十分的亲密,是早年间就结下的关系,所以对于董允说的话对刘禅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如果是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人的话,按照刘禅乖张的性格,那么那个人自然是必死无疑的,众所周知的就是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十分的荒淫无度,因此在她的身边一定需要一个非常尽忠职守的人辅佐他,同时那个人说的话也需要管用,否则就算说道的再怎么有道理,还是一点用处都是没有的。第二,作为诸葛亮选择的自己之后的接班人一定是要有足够的忠诚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忠诚却仅仅只是拥有才能,那么最终的下场还是不会好的,毕竟作为皇帝身边的人,拥有的权力是十分的大的,这个时候,皇帝身边需要的就是一个足够忠诚的人,在之后董允的做法来看的话,董允确实是一个十分忠诚的人。第三,董允的身上有着很多的优良的品德,当时诸葛亮的备选人物还是有很多的,比如魏延,姜维,但是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董允呢?那是因为董允远比别人更加的识大体,他的内心深处有一杆称,该做的该做的都张弛有度,因此这样一个有大致的人在皇帝的身边是会帮助皇帝主持江山的。虽然在后期中董允确实是一个好的大臣,但是刘禅最终还是做了一个亡国之君。
《三国志·董允传》文言文
3.董允(? — 246)
董允,字休昭,[荆州]南郡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市]人,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董和之子,自刘备立太子后,董允一直侍奉刘禅。诸葛亮北伐前,在《出师表》中推荐董允,董对上匡正刘禅、对下斥责黄皓,使两人不敢胡作非为。董允多次推辞了他应得到的爵位、封土和高官。又为了接见董恢而放弃了重要的游宴,都体现了董允为人正道、礼贤下士、不求高官厚禄的优秀品质。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董允死后,陈祗与黄皓逐渐把持朝政、迷惑刘禅,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蜀汉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在整部《三国志》中,董允是极少数能够立传“子不系父,可别载姓”的人物之一,足见其人之优越。
历史评价:
诸葛亮: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出师表》)
董允字休昭,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禕、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亮寻请禕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衞亲兵。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
董允传: 楚国先贤传曰:攸之,南阳人,以器业知名于时。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禕及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襃勋劳。”允固辞不受。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僻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董允传: 允甞与尚书令费禕、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修敬。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乃命解骖,禕等罢驾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襄阳记曰:董恢字休绪,襄阳人。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费禕使吴。孙权甞大醉问禕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甞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旣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禕愕然四顾视,不能即荅。恢目禕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于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归除强贼,混一函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檝,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还未满三日,辟为丞相府属,迁巴郡太守。臣松之案:汉晋春秋亦载此语,不云董恢所教,辞亦小异,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本传云“恢年少官微”,若已为丞相府属,出作巴郡,则官不微矣。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的也。延熈六年,加辅国将军。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禕副贰。九年,卒。华阳国志曰: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禕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
董允传: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骑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5
Jump to dictionary
Show parallel passages
董允传: 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之外孙也。少孤,长于靖家。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禕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景耀元年卒,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干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赐子粲爵关内侯,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闲浸润故耳。允孙宏,晋巴西太守。臣松之以为陈羣子泰,陆逊子抗,传皆以子系父,不别载姓,及王肃、杜恕、张承、顾劭之流,莫不皆然,惟董允独否,未详其意,当以允名位优重,事迹逾父故邪?夏侯玄、陈表并有騂角之美,而亦如泰者,魏书总名此卷云诸夏侯曹传,故不复稍加品藻。陈武与表俱至偏将军,以位不相过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