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四将

时间:2024-08-31 08:31:21编辑:奇事君

东吴共有五位大将军,他们五人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在东吴官制中,大将军的职位仅次于上大将军。据不完全统计,从东吴立国至覆灭期间,先后有五位将领被晋升为大将军。不过,这五人之中,只有三位是通过努力建立功勋,由吴国皇帝亲自晋升的,而另外的两人,则是擅权篡政自封的大将军。本文按照任职时间,对东吴的五位大将军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一位大将军:诸葛瑾,在职时间为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至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在职历时十二年。诸葛瑾是被孙权直接任命的东吴首位大将军,同时也是五人当中在职时间最长、唯一得以善终的一位。诸葛瑾是孙权执掌江东初期礼聘的名士,是东吴前中期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重臣。诸葛瑾相对于他的弟弟诸葛亮来说,在东吴的表现并没有特别突出之处,甚至不如他儿子诸葛恪的名气响亮。但是,诸葛瑾却因超凡的才略与独特的劝谏方式,而备受孙权的信任和重用,在仕途上一路攀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登基后,晋升诸葛瑾为大将军。第二位大将军:诸葛恪,在职时间为赤乌八年(公元245年)至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在职历时八年。诸葛恪少有才名,是东吴中后期军政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虽然他父亲诸葛瑾、叔父诸葛亮对他都不看好,但是,唯独孙权对他“见而奇之,深器异之”,为他在仕途上的发展提供了机会、铺平了道路。当然,孙权对诸葛恪极为欣赏,诸葛恪也同样没让孙权失望。诸葛恪二十八岁时干了出仕以来的第一件大事,用时三年平定了丹杨纵深地区的山越叛乱,这是当时东吴群臣都不看好的差事,诸葛恪竟然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让孙权非常欣慰。陆逊病逝后,诸葛恪被孙权晋升为大将军,后又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成了当朝首辅,直到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被权臣孙峻诛杀。更为悲惨的是,诸葛恪被杀后,其三族也被诛灭。第三位大将军:孙峻,在职时间为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至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在职历时三年。孙峻是孙氏宗族中的一个奸佞之子,是孙氏宗室成员。孙权在世时,对孙峻非常信任及重用,给了他建功立业、平步青云的机会。但是,孙权去世后,孙峻却成了祸乱朝政、败坏纲纪的东吴权臣。建兴二年(公元253年),诸葛恪发动了一场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最终惹得大臣离心、民怨沸腾。孙峻趁此机会,设计诛杀了诸葛恪一族,并擅权乱政,自封为丞相兼大将军。孙峻在职期间,在军政方面毫无建树,却在铲除异己、为非作歹方面堪称一绝。不过,孙峻坏事做得太多,最终也遭到报应,只在任上待了三年就被一场噩梦给吓死了。第四位大将军:孙綝,在职时间为太平元年(公元256年)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在职历时二年。孙綝是孙峻的堂弟,孙氏宗族中的又一奸佞之子,是孙峻病逝前上位的东吴大将军。所以,孙綝这个大将军跟他堂兄一样来路不正。孙綝上位时只有二十六岁,是五人当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同时,也是在职时间最短的一个。孙綝上位之初,为了巩固地位迫害良将朱异等人,安插自己的亲信接管兵权,随后又废旧拥新,扶孙休登基称帝。孙綝在任期间独揽军政、恶事做尽,最终于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被他亲手扶植的孙休用计诛灭三族。孙綝被诛时才二十八岁,死后与他堂兄一起被移出了孙氏族谱。第五位大将军:丁奉,在职时间为太平三年(公元258年)至元兴元年(公元264年),在职历时六年。丁奉不仅是东吴十二虎臣中的最后一位,同时,也是史料中记载中东吴最后一位大将军。丁奉是东吴著名猛将,一生经历了东吴四位皇帝,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他的大将军完全是依靠战功换来的。孙休继位后,不堪忍受权臣孙綝的欺辱,求救于丁奉。丁奉遵循君臣之义,因铲除孙綝及其党羽立下了大功,太平三年(公元258年),丁奉被孙休晋升为大将军。孙休病逝后,丁奉与丞相濮阳兴等人于元兴元年(公元264年)共同拥立孙皓继位,随后丁奉迁任右大司马、左军师。不过,丁奉最终的结局也不好.孙皓即位后,丁奉日益骄横,遭到不少大臣的指责,郁郁而终。丁奉病逝后,其家属、族人皆被流放。

东吴后期两位猛将,分别是谁,各自的结局怎样?

在整个三国当中,东吴在用人策略方面跟魏、蜀有着很大的不同。孙氏主要是依靠宗亲的血缘关系来维持延续自己的人才体系。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继承制,父亲死了之后由儿子或者宗室当中比较优秀的后辈来继承前者的功业,所以在东吴中后期的主将当中大部分都是前期名将的子孙。本文介绍两位东吴后期的猛将,他们虽然在历史的舞台上延续着父辈们的光芒,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一场悲剧。第一位后期猛将:吕据。据《三国志•吕据传》载,吕据字世议,是东吴前期名将吕范的次子。起初由于其父亲为东吴作出的巨大贡献被出任郎官,后来吕范生病的时候,被晋升为副军校尉帮助统领军事。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吕范病逝之后,吕据被晋升为安军中郎将开始独立统兵作战。从此便开始在东吴独当一面,并逐渐的成为了东吴后期的一名主要将领。关于吕范在世时的功绩,在这里就不用过多的介绍了,我们单从史料当中的一个小片段就能看出来他的成就。据《三国志•吕范传》载,吕范的一生功勋卓著,最后被孙权晋升为大司马,印信还没有下达的时候就病逝了。孙权得知消息之后悲痛欲绝,一面穿素服为其举哀,一面派遣使者死后追赠印信。后来孙权迁都建业的时候正好路过吕范的墓地,孙权就扶着吕范的墓碑大呼:“子衡(吕范字子衡)!”痛哭流涕,许久方止。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吕据接班之后在军事上的表现跟他父亲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三国志•吕据传》载,吕据接班之后,“数讨山贼,诸深恶剧地,所击皆破。”后来又率部征讨五溪,跟朱异攻樊城,数战有功被晋升为偏将军,并“入补马闲右部督,迁越骑校尉”。太元元年(公元251年),长江水暴涨并多处溃堤泛滥发生了水灾,严重的地方都淹没到了城墙根儿。孙权命人视察水情,但见长江之上唯有吕据派出大船在一面排涝救灾,一面防备敌军趁机偷袭。孙权对此非常欣慰,随即晋升吕据为荡魏将军。同年十一月孙权重病,任命吕据为右部督辅佐太子。建兴元年(公元252年)四月,太子孙亮继位之后吕据被晋升为右将军。随后便参加了东兴之战,因征战授功被晋升为骠骑将军。五凤二年(公元255年),授假节,跟随孙峻出征寿春时在高亭大败魏将曹珍。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吕据受命督师再度伐魏,率部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听到了一个令他气愤的消息:孙峻病逝之后,他的弟弟孙綝串联部众取而代之。吕据大怒,随即率部掉头返回准备废除孙綝。结果孙綝提前得到了消息,挟持朝廷下了一道诏书,命文钦、刘纂、唐咨等将率部攻伐吕据。这个时候吕据的属下都劝他叛吴投魏,吕据说:“耻为叛臣”,然后就自杀了,吕据死后孙綝诛灭了吕氏的三族。第二位后期猛将:朱异。据《三国志•朱异传》载,朱异字季文,东吴前期名将朱桓的儿子。他的升迁跟吕据基本相似,起初也是因为朱桓为东吴作出的贡献被任命为郎官出仕。朱桓疯病发作被孙权召回建业看病的时候,朱异被晋升为骑都尉代父领兵,从此拉开了在军武上建功立业的帷幕。关于朱桓的功绩我在前面的文章当中有专门的介绍,在濡须之战中以五千兵力大败曹魏名将曹休而一战成名并声震敌国,以至于濡须之战后魏军看到朱桓的旗帜就吓得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朱异则继承了朱桓身上的优点,勇武有谋且善于治军。朱异自统兵之后,于赤乌四年(公元241年)跟随朱然进攻樊城,献计破其外围防御而建功被晋升为偏将军。后来魏将文钦屯住六安并“多设屯砦,招诱亡叛”,在东吴边境为害,朱异奉命率部前往征讨平定。在此战中,朱异仅率两千部众就顷刻间“破钦七屯,斩首数百”,不仅击溃了文钦辛苦组建起来战线,而且凭此一战也成了一位名震曹魏的东吴将领,战后授功被晋升为杨武将军。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魏将文钦设计想要除掉朱异,于是就诈降并致书朱异要求他率部接应。朱异看到文钦的信后,就上书全权点破了文钦的阴谋。但是孙权觉得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既然文钦有意归降还是要前去迎接的,如果怕他有阴谋就多派兵马,在他不轨的时候举兵把他给拿下。于是就命吕据亲率两万人跟朱异合力,一同去迎接文钦。结果文钦一看弄巧成拙,朱异一下子带了那么多人,所以就紧闭城门,既不说投降的事儿也不敢出战。建兴元年(公元252年)太子孙亮登基之后,朱异被晋升为镇南将军,并在随后参加了东兴之战。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被授假节并任命为大都督,统率三万大军在外部负责救援寿春的诸葛诞。但是由于魏军实力强劲,朱异数次进攻都被击退,加上军中缺粮,朱异下令全军撤退。没想到此举却引发孙綝的愤怒,认为朱异有意拒战,下令将其斩首示众。吕据、朱异二人都是名将之后,在东吴的中后期通过个人的努力屡建功业,成为了当时极为耀眼的新一代主将。只可惜生不逢时,一个为了锄奸辅国被迫自杀,死后三族被悉数诛灭;另一个却因为作战不利被按了一个拒战的由头给斩杀了,这不得不说是两个人的一大悲剧。

上一篇:listview控件

下一篇:海运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