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燕歌行

时间:2024-08-30 05:41:18编辑:奇事君

关于曹丕的《燕歌行》,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关于曹丕的《燕歌行》,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燕歌行二首》是描写少妇思念在外丈夫之诗,是今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为鲍照等人的七言诗创作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B.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曹丕《燕歌行》与它们既有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也有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



C.《燕歌行》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用的是妇女的口吻。



D.曹丕是个政治家,因此《燕歌行》中洋溢着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



正确答案:曹丕是个政治家,因此《燕歌行》中洋溢着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


曹丕的燕歌行中哪几句是环境描写的句子?

燕歌行[ 魏晋 ] 曹丕原文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书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心肝。悲风清厉秋气寒。罗帷徐动经秦轩。仰戴星月观云间。飞鸟晨鸣。声气可怜。留连怀顾不自存。译文分手之日容易,岂料相见之日如此难,山长路远,天各一方。想念他以致忧思聚集,却不敢说出口,为解相思之情,想托飘荡之浮云寄去问讯的书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整日以泪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颜很快老去。百忧在心,谁能不独自感叹!唯有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来聊自宽解一下,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夜深了,忧思煎熬难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抬头看云间星绕月明,然而人却没有团圆。可怜晨雾中飞鸽发出阵阵鸣叫声,留恋徘徊不能慰存。

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燕歌行原文及翻译如下:一、燕歌行原文:高适【原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飙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二、赏析:1、《燕歌行》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高适的这首《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他是第一个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的。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2、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734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736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颇深,因写此篇。3、全诗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逐步推进,脉理绵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4、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的翻译?

燕歌行》译文: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燕歌行是谁写的?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主旨是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战士的勇敢,也表现了他们思乡的痛苦。同时,对于边将骄纵轻敌、不恤士卒的昏聩举动也进行了深刻揭露。艺术特点:伏笔、铺垫、衬托、对比;对比与排偶。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扩展资料: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燕歌行是谁写的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思想内容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艺术特色是: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全诗的思想内容是,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重点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战士为国御敌之的辛勤。全诗的艺术特色有三:一是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二是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三是运用律句,琅琅上口。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很严整。高适的《燕歌行》

上一篇:便利

下一篇:补中益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