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 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 (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 (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 3. (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 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 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生: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 师:两个半块苹果,哪一半是 ,是谁的 ? 师: 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 表示?(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 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3. 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 ,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XX折法”。)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三.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3. 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四. 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有关分数知识点推荐: 说分数的历史,得从3000多年前的埃及说起。3000多年前,古埃及为了在不能分得整数的情况下表示数,用特殊符号表示分子为1的分数。2000多年前,中国有了分数,但是,秦汉时期的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 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今天分数的表示法就由此而来。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3/7米.像3/7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名称起源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这种数的特征。 例如,一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和数学本身的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折叠分数使用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不能超过周国的1/ 3,中等的不得超过1/5 ,小的不得超过1/9。 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365又1/4天。《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在古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多么灿烂的分数的文化啊! 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非负整数),以后在度量和平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用一个作标准的量(度量单位)去度量另一个量,只有当量若干次正好量尽的时候,才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度量的结果。如果量若干次不能正好量尽,有两种情况:例如,用b作标准去量a:一种情况是把b分成n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度量单位去度量a,量m次正好量尽,就表示a含有把b分成n等份以后的m个等份。 例如,把b分成4等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a,量9次正好量尽.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用b去度量a的结果,就必须引进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度量的结果。另一种情景是无论把b分成几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度量a,都不能恰好量尽(如用圆的直径去量同一圆的周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无理数。在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为了使除法运算总可以施行,也需要引进新的一种数-分数。综上所述,分数是在实际度量和均分中产生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安家堡小学 史慧 教材说明:
“认识分数”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课一开始我们就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分月饼的时候遇到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生活化、情景化的同时,感知分数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打好基础。按照先认识分数,然后归纳分数的意义,再利用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选择的教法学法有: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实例,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设计中,我们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2~9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具准备:
微课动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学习过一个很简单的定义,什么叫做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平均分有什么好处啊!(公平)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节日的当天,全家人会围着桌子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这一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小月想把买来的月饼和红红一起分享,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们是怎么分的吧。
1、把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块?
列式:4÷2=2(块)
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块?
列式:2÷2=1(块)
师:可是,最后只剩下一块月饼了,这一块月饼还能继续平均分吗?(能)那如果把这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一半(板书)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一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一半,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板书:2份)的一份(板书:1份),这一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这一份呢?(也是这块月饼的一半)。那就是说,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
师:那接下来老师有问题了,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中,从分月饼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整数”的经验,自然体验由“整数”到“分数”的飞跃,引出“认识分数”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整数和分数”的区别,为下面学习分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二、操作比较,探究新知
师:一半在数学里面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板书:二分之一),一起读,这个数听说过吗?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1、分数的读写
首先写一个小短横,表示平均分。在小短横的下面写个2,在小短横的上面写个1,这个数就读作二分之一。
师:会写了吗?我们一起写一个。这个“2”和“1”分别表示什么?2表示平均分两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
2. 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小短横叫做分数线,小短横下面的2叫做分母,小短横上面的1叫做分子。师生一起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一份正好是这两份中的一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另一份也是这两份中的一份,也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师小结:看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现在,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同桌互相交流,反馈,点学生名说。
3、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这是蛋糕的二分之一,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么表示呢?
请看要求: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并用斜线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作品展示。
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纸的1/2呢?
生1:都是一半
生2: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4、判断: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 )里画“勾”。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5、教学几分之一
(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4、1/8、1/3、1/6……(师板书)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又使“数形”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应用巩固,拓展延伸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汇报:1/3 1/5 1/6 1/4
2、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
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1/3
巧克力(1/8)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们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在看图写、联想说中进一步巩固分数意义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数学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第94页练习二十,第2题。
自己用纸折出三分之一 、八分之一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通过设疑、激趣、猜想、验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激趣环节-----重在有序呈现学习材料 新课开始,教师有目的地呈现以下一些学习材料:6支笔、2本故事书、1个苹果。告诉学生:老师想把6支笔奖给上周班级口算比赛得奖的2个同学,那么,每个人应该分得几支?把2本故事书奖给班级演讲比赛的两位同学,每个人应该分得几本?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的2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多少呢?这时老师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对这些材料不仅感兴趣,而且马上就会看到三种分法中,只有第三种1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2个小朋友时,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老师告诉学生实际生活中,当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我们就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数就是分数。 二、猜想、交流环节---------重在理解平均分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当学生初步知道什么叫平均分时,老师就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样多。老师给每个小组发4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片、一根绳子。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把每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自己的喜爱随便分成几份,看看怎样分以后,每一份才相等,分别是总数的几份之几。用分数怎样来表示。 这样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平均分以后,才能得到分数。老师趁机让学生完成书上的部分习题,学生很容易看出那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三、验证、实践环节---------重在领会和运用 验证、实践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学生基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后,老师可以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 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数? 2、请你用分数来正确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这要求学生能理解某个图形,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3、老师在一个长方形的黑板上贴了很多的大拇指,作为奖品来奖励学生,老师要求学生拿走总数中的二分之一、再拿走总数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这些练习主要是使学生深刻领会分数是怎么来的、怎么来正确地读写分数……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 1、首先,数学活动姓“数”,它一定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本课的导入,就比较注意这一点,适当的激取、设疑,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情景,对新课的学习是比较有利的。 2、其次,数学活动姓“动”,它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意义和法则。在本课中,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同桌交流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创造性极大可能地发挥出来。 3、最后,数学活动要“活”,《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等重要知识的基础知识,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知道平均分,并且要会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或者几份)能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所以,老师灵活地设计一些练习,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就要求学生比较灵活地应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样的数学课很有应用味,也注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要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老师以课本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高兴地摘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