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时间:2024-08-19 04:20:01编辑:奇事君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据2015年9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培养硕士、博士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享有化学一级学科和五个二级学科及工学二级学科“应用化学”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 标识以苯环为基础设计要素,下方的“CIAC”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英文缩写。标识中的椭圆是地球的造型,借以隐喻化学广阔的发展空间。聚拢和永续流动的态势极好地体现了应化所协力精进的团队精神和强劲的凝聚力。椭圆内部的苯环呈上升趋势,下方有序的速度线使其具有一颗飞翔行星的速度、力量和辉煌,不仅象征应化所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也寓意着应化人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人生信念和搏击精神。苯环冲破椭圆的开放态势,打破了封闭式造型的刻板和单调,形象地表现了科学无止境的含义,更是应化人开放的科学理念的体现。标识的基础色为“应化蓝”。蓝色代表严谨、科学、规范、求实,象征科学、诚信的治学精神,与应化所“应用化学,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相吻合。 序号姓名任职时间备注1闫沛霖1948.12~1949.8阎沛霖所长为兼职2佟城1948.12~1952初时为副所长,但主持工作3武衡1949.8~1954.6  4吴学周1954.6~1983.5  5孙书棋1983.5~1985.2  6王佛松1985.2~1988.10  7倪嘉赞1988.10~1992.4  8汪尔康1992.4~1996.4  9李滨耀1996.4~2000.7  10王利祥2000.7~2008.10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1948年12月,当长春刚刚解放,长春应化所便在“伪满大陆科学院”的废墟上成立。1952年8月,长春应化所归属中国科学院,改称“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195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自上海北迁长春。1954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将该所化学部分与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新组合的应化所,对全所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大幅调整,布局了合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农产化学6大学科方向。1956年以后,结合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中科院“三定”方针,该所再次对科研布局进行了调整,将研究工作发展成稀有元素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制备、基本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素化学、催化、电化学、物质结构等9个学科方向。1957年,基本完成了从一个工业部门研究所向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转变。1958年8月,创办长春化学学院(共办三届)及附设化学学校(中专)和技工学校。1960年,举办业余大学班(共办六期)。1960年12月,国家科委决定在该所建立超纯物质及稀有元素分析测试基地。1968年5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该所实行军管,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制造了所谓“应化所特务集团”的冤假错案。197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应用化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直属“中国科学院”。1988年,成立长春应用化学科学科技开发公司,负责所内开发实体的管理。1989年4月,该所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建立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了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1996年,成立高分子化学联合实验室开放实验室。

上一篇:感恩教师的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