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张亚樵这个人吗?是电视剧《民国往事》中张铁樵一角色的原型吗?
张亚樵历史原型是“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
王亚樵(1887年-1936年9月20日),字玉清,民国时期著名刺客,出生于安徽合肥磨店乡(磨店乡也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出生地),其父王荫堂是一位医生。
王亚樵早年参加同盟会,武昌起义后,曾与乡人李元甫、王传柱等在庐州举事响应,后失败,亡命上海,在上海组织安徽同乡成立同乡会,并以此为基础,创建斧头帮,与黄金荣、杜月笙等互争地盘。在江苏军阀齐燮元与浙江军阀卢永祥的混战中,王亚樵支持卢永祥,并于1923年11月组织手下刺杀了齐燮元任命的淞沪上海警察厅厅长徐国梁。之后王亚樵接受卢永祥的任命赴湖州任浙江纵队司令,后来的军统头目戴笠当时在他手下任队长。
卢永祥被齐燮元打败,王亚樵先后流亡广东、香港,后又返回上海,“4·12”事件后王亚樵对蒋介石非常不满,1931年7月23日,王亚樵策划了在上海北火车站刺杀宋子文,因派出的刺客将宋的秘书唐腴庐误为宋本人刺死,使宋子文逃过一劫。之后王亚樵又策划在庐山刺杀蒋介石,因蒋戒备森严未果。
淞沪抗战期间,王亚樵积极配合十九路军抗战,派水手携水雷炸伤日舰“出云”号。淞沪停战后,王亚樵与朝鲜志士尹奉吉合作,于1932年4月29日在上海虹口公园日本天皇诞辰庆典会场放置炸弹,河贞次(日本驻沪居民团行政委员长)当场被炸死;白川义则(陆军大将,一二八事变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身中多枚弹片重伤,送院后死亡;植田谦吉(陆军中将,第九师团长,后任关东军总司令)被炸断一腿;重光葵(日本驻华公使,后任日本外相)被炸断一腿;野村吉三郎(海军中将,第三舰队司令)被炸瞎一眼。
1933年,蔡廷锴、李济深等发动福建事变另立政府,与蒋介石中央对抗,王亚樵于是赴福州参加。福建事变失败后,王亚樵与华克之等人再次筹划刺杀蒋介石,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中央四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华克之、孙凤鸣等以记者身份混入会场行刺,但蒋介石当时未到场,孙凤鸣于是改向汪精卫行刺,对其连击三枪。
蒋介石对此非常震怒,要求军统戴笠缉拿王亚樵,王的部下余立奎等人相继被捕,王亚樵不得已出逃广西,投奔李济深,李济深将其安排在梧州自己的老家中避难,军统一时鞭长莫及。戴笠后来以10万大洋及释放余立奎为条件买通了余立奎之妻余婉君,1936年9月20日,余婉君赴梧州约王亚樵见面,王不知有诈如约前来,被埋伏在四周的军统特务枪杀。
辛亥革命的将领有谁(事迹)
孙中山、黄兴、黎元洪、谭人凤、宋教仁、汤化龙、吴禄贞、蒋翊武、刘公、孙武、胡汉民...
1、孙中山:创建兴中会任会长、创建同盟会任总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大总统兼北伐军总司令。
2、黄兴:创建兴中会任会长、创建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协理)、文学社共进会联席会议缺席推为起义领导人(邀请黄兴、宋教仁和谭人凤来主持起义);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共和联合会大会选为大元帅、副元帅代理大元帅,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称为不设总理的总理)兼北伐陆军参谋长,同盟会协理,临时政府南京留守;“孙黄并称”。
3、黎元洪: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大都督兼司令部总长兼战地总司令;共和联合会大会选为副元帅、大元帅,临时政府副总统兼湖北军政府都督,被民社推为领袖、同盟会协理;“民国第一伟人”、“功比孙黄”。
4、谭人凤:参与创建华兴会,参与创建中部同盟会总会任总务会议长、文学社共进会联席会议缺席推为起义领导人(邀请黄兴、宋教仁和谭人凤来主持起义);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即战时总司令)苦战保住武昌、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选为中华民国临时议长;
5、宋教仁:创建华兴会任副会长、参与创建武昌科学补习所,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代理庶务,创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且为实际责任人,文学社共进会联席会议缺席推为起义领导人(邀请黄兴、宋教仁和谭人凤来主持起义)且预任军政府外交部长;镇江都督府政务厅长、临时政府提名内务总长未获准改为法制局局长,同盟会干事兼政事部主任。
6、汤化龙:湖北谘议局议长、各省谘议局议员联合会主席、宪友会湖北分会长;武昌都督府总参议、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政事部长总揽行政大权、编制部长;临时政府任命为法制局副总裁、北迁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副议长;
7、吴禄贞:参加自立军起义、武昌早期领袖、加入兴中会、发起组织励志会、奉天同盟会辽东支部主要负责人、拟任湖北军政府都督;起义截留南运武昌军需、组织燕晋联军任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
8、蒋翊武:曾先后加入华兴会、同盟会、振武学社改为文学社任社长、文学社共进会联席会议任军事总指挥(革命军临时总司令)、预任军政府军务部长;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军事顾问兼联络使、军务部副部长且以监军护理战时总司令;北伐军驻汉招抚使;
9、刘公:加入同盟会、巨资资助民报、共进会第三任会长、共进会文学社联席会议预任军政府总理;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总监部总监且以总监名义督军守武昌城、北伐军左翼军总司令兼河南安抚使;
10、孙武:曾参加唐才常汉口自立军任岳州司令、加入日知会、共进会军务部长后任湖北主盟、加入同盟会、共进会文学社联席会议临时主席兼起义总指挥部参谋长;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军务部长、北伐军中央军总司令;
11、胡汉民:同盟会秘书、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广东都督;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长被称“第二总统”;
朋友,先略十一位辛亥革命时期将领的事迹,如需要再多,请告诉邮箱地址,我可以发到您~~
王亚谯?他是什么人?具体生平是什么?
王亚樵(1887-1936)
安徽合肥人,又名玉鼎,字擎宇,谱名玉清。1912年参加社会党,任社会党安徽支部长。1916年在沪组织公平通讯社,宣传讨袁护法。1918年作为南方代表
赴上海参加南北议和。1920年赴安庆,组织民权协进会,反对武人干政,遭通缉,再次亡命上海。1921年接管安徽旅沪同乡会。1923年11月暗杀直系军阀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事发后投奔卢永祥,任浙江纵队司令。1926年任安徽宣慰副使,返上海,鼓动北伐。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多方联络反蒋势力,先后策划刺蒋、刺宋、刺汪暗杀,闻名于世。1932年任淞沪抗-日义勇军司令,积极配合十九路军抗-日。同年联络韩国临时政府主席安昌浩,派尹奉吉炸死日-本派遣军司令陆军大将白川义则。次年赴福州参加成立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10月在广西梧州被国民党特务刺杀。
他的弟弟王述樵的墓碑在八个墓碑中最矮小,不但比哥哥的小,比爸爸王荫堂的小,甚至比侄女王继仁一辈的要小,我妈妈说,这是不符合道理的。
还有,他的大儿子王继哲和小女儿王继惠,都出现在配偶的墓碑上,但是没有标明他们的卒年,也没有贴照片,说明还没过世,我妈妈说这种情况下,活人的名字一定要涂红。却没有涂。这更可怕。
最后,王述樵的墓碑,称呼是“叔 父母”,落款却是“嗣子 王继辅”,
王亚樵这个人,一生都充满戏剧性,把他的经历拍成电影,观众定会怀疑那是编剧的虚构。其实,再好的编剧,也无法编出比王亚樵亲身经历更富传奇更曲折惊险的故事。
锄奸团团长,号称民国第一杀手的斧头帮帮主. 一部《功夫》,让全国观众都知道了斧头帮。而中国历史上,却是的确存在过这个曾经叱咤一时的斧头帮。在中华民族悲壮的抗战史上,有过一个现在几乎让人遗忘的组织
---铁血锄奸团.汉奸卖国贼听到这个名字,无不闻风丧胆,噤若寒蝉,而锄奸团 团长就是号称民国第一杀手的斧头帮帮主王亚樵。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和辛亥革命 有什么关系
辛亥革命,是指中国1911年-1912年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得不到农民的支持,缺乏群众基础。
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④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二次革命,是指由于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准备出任内阁总理的宋教仁被认为是被袁所杀,后袁、孙矛盾进一步计划,于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以失败而告终。
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并未最终推翻北洋军阀统治,革命任务仍旧未彻底完成。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孙中山认识到依靠军阀不能护法救国。
首先,以时间轴来看: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其次,从反帝反封建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专制,但是没有认清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并且最后跟北洋军阀妥协,由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而二次革命,是在认识到袁世凯之后作出的讨袁运动,失败;护国战争是讨袁战争的升级,最终将袁世凯打倒;最后的护法运动,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认为,中国已经正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知识有哪些?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武昌起义战斗照片(19张),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 武昌起义油画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